2019年6月12日星期三

过去学习佛法的人和修行的环境比现在好吗?


作者声明: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能代表任何佛教寺院和佛学院。

Wen-Ning He

过去学习佛法的人和修行的环境,都比现在要好吗?

今天清晨去吃早饭的路上,题岸法师突然问我:
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写过一篇小说《受戒》你有没有读过?那里面有一段情节是过年之前,几个和尚在大雄宝殿里杀猪准备年货,你认为现实生活中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我说:“清末民国年间,由于大量的散兵、地痞、流氓、以及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来到佛教界以出家的方式谋生和养家,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发生。”
回来之后,感觉刚才直接给出的结论,对于已经基本了解清末民国年间佛教界历史的题岸法师来说,自然不会有任何意外;但是对于同行的几位至今仍然相信满清皇帝“以佛法治天下”、“雍正皇帝参禅开悟”、“民国年间高僧辈出”“过去学习佛法的人和修行的环境,都比现在要好”的出家僧众来说,还是有必要拈出一些资料作为分享。

一、弘一法师文章中提及的出家流氓
他老人家(注:慧明法师)一生所做的事情固然很多,但是最奇特的,就是能教化“马溜子”(马溜子是出家流氓的称呼)了。 
寺院里是不准这班“马溜子”居住的。他们总是住在凉亭里的时候为多,听到各处的寺院有人打斋的时候,他们就会集了赶斋(吃白饭)去。 
在杭州这一带地方,马溜子是特别来得多。一般人总不把他们当人看待,而他们亦自暴自弃,无所不为的。 
但是慧明法师却能够教化马溜子呢! 
那些马溜子常到灵隐寺去看慧明法师,而他老人家却待他们很客气,并且布施他们种种好饮食,好衣服等。他们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慧明法师也有时对他们说几句佛法。 
慧明法师的腿是有毛病的。出来入去的时候,总是坐轿子居多。 
有一次他从外面坐轿回灵隐时,下了轿后,旁人看到慧明法师是没有穿裤子的,他们都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他道:“法师为什么不穿裤子呢?”他说他在外面碰到了“马溜子”,因为向他要裤子,所以他连忙把裤子脱给他了。 
关于慧明法师教化“马溜子”的事,外边的传说很多很多,我不过略举了这几样而已。不单那些“马溜子”对于慧明法师有很深的钦佩和信仰,即其他一般出家人,亦无不佩服的。”
--弘一法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网址链接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2/119800.html

二、太虚法师著作中提及的僧众日常生活
民国时期在中国汉传佛教界呼吁推广教理、教制和教产所谓的三大改革运动的著名僧众领袖太虚大师(公元1890-1947年)在回忆起自己剃度出家的小九华寺里面的佛教出家僧众的日常生活状态时,也无比痛心地说到:
小九华寺亦系十方丛林,当时由散兵游勇出家的莽流僧,往來于宁波、绍兴、杭州、嘉兴、及小九华寺的甚多。看到他们与寺外的无賴们联成一气,酗酒、聚赌、犯奸、打架等等,向来所不曾见过的社会恶劣方面。
--太虚大师全书编委会编:《太虚大师全集》,第179-180页,第29册,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中华民国69年。

三、印顺导师著作中谈到的出家僧众
对于中国历史上元朝和明朝以后的汉传佛教界出家僧众的整体印象,印顺法师的评价也不是太好。如在《华雨集》第四册《中国佛教琐谈》里面说到:
忏焰流就是瑜伽僧,占佛教僧侣十分之九以上(台湾似乎少一些),这才是元明以来的佛教的主流!
--释印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第十二卷·华雨集(四)中国佛教琐谈》,第8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乃至对于近代的中国汉传佛教界的出家僧众们,印顺法师在《教制教典与教学》中亦给予批评说:
近代的中国佛教,与知识界过于疏远,很少人曾读过佛经。经中平常的事理,也会茫然不解。
--释印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第九卷·教制教典与教学》,第7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四、欧阳竟无居士眼中的出家僧众
中国汉传佛教界出家僧众之间所出现的这种衰败现象,事实上并非某一个地区所独有,而是一种在全国范围内都可见到的普遍的现象。例如,近代唯识学专家欧阳渐居士(公元1871-1943年)所看到的汉传佛教界的出家僧众们,绝大多数人都是:
游手好闲、晨夕坐食……能知大法、辨悲智、堪住持、称比丘不愧者,诚寡若晨星。
--洪启嵩编:《欧阳竟无文集》第350页,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五、汪曾祺亲身经历的寺院生活
作家汪曾祺(1920-1997年)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于是他躲在一个小寺院里避难长达几个月时间。后来他将自已在这所寺院里面生活期间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写成短篇小说《庙与僧》发表在上海《大公报》上。
19808月,又重新命名为《受戒》,并被拍成电影公开发行。
小说原文(节选)如下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XX——”,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变成了法名。  
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庵里的地铺的都是箩底方砖,好扫得很,给弥勒佛、韦驮烧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烧一炷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明子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然后,等当家和尚,即明子的舅舅起来,教他念经。
  教念经也跟教书一样,师父面前一本经,徒弟面前一本经,师父唱一句,徒弟跟着唱一句。是唱哎。舅舅一边唱,一边还用手在桌上拍板。一板一眼,拍得很响,就跟教唱戏一样。是跟教唱戏一样,完全一样哎。连用的名词都一样。舅舅说,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说:当一个好和尚,得有条好嗓子。说:民国二十年闹大水,运河倒了堤,最后在清水潭合龙,因为大水淹死的人很多,放了一台大焰口,十三大师——十三个正座和尚,各大庙的方丈都来了,下面的和尚上百。谁当这个首座?推来推去,还是石桥——善因寺的方丈!他往上一坐,就跟地藏王菩萨一样,这就不用说了;那一声开香赞,围看的上千人立时鸦雀无声。说:嗓子要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要练丹田气!说: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和尚里也有状元、榜眼、探花!要用心,不要贪玩!舅舅这一番大法要说得明海和尚实在是五体投地,于是就一板一眼地跟着舅舅唱起来:
  炉香乍爇——”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法界蒙薰——”
  诸佛现金身……”
  诸佛现金身……”
  ……
  等明海学完了早经,——他晚上临睡前还要学一段,叫做晚经,——荸荠庵的师父们就都陆续起床了。
  这庵里人口简单,一共六个人。连明海在内,五个和尚。有一个老和尚,六十几了,是舅舅的师叔,法名普照,但是知道的人很少,因为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是个很枯寂的人,一天关在房里,就是那一花一世界里。也看不见他念佛,只是那么一声不响地坐着。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
  下面就是师兄弟三个,仁字排行:仁山、仁海、仁渡。庵里庵外,有的称他们为大师父、二师父;有的称之为山师父、海师父。只有仁渡,没有叫他渡师父的,因为听起来不像话,大都直呼之为仁渡。他也只配如此,因为他还年轻,才二十多岁。仁山,即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他屋里摆的是一张帐桌,桌子上放的是帐簿和算盘。帐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经帐,一本是租帐,一本是债帐。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常做的法事是放焰口。
这三本帐就够仁山忙的了。另外香烛、灯火、油盐福食,这也得随时记记帐呀。除了帐簿之外,山师父的方丈的墙上还挂着一块水牌,上漆四个红字:勤笔免思
  仁山所说当一个好和尚的三个条件,他自己其实一条也不具备。他的相貌只要用两个字就说清楚了:黄,胖。声音也不像钟磬,倒像母猪。聪明么?难说,打牌老输。他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袒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下面是光脚趿拉着一对僧鞋,——新鞋他也是趿拉着。他一天就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发出母猪一样的声音:————”
  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眷。仁山、仁渡叫她嫂子,明海叫她师娘。这两口子都很爱干净,整天的洗涮。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里乘凉。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三师父是个很聪明精干的人。有时一笔帐大师兄扒了半天算盘也算不清,他眼珠子转两转,早算得一清二楚。他打牌赢的时候多,二三十张牌落地,上下家手里有些什么牌,他就差不多都知道了。他打牌时,总有人爱在他后面看歪头胡。谁家约他打牌,就说想送两个钱给你。他不但经忏俱通(小庙的和尚能够拜忏的不多),而且身怀绝技,会飞铙。七月间有些地方做盂兰会,在旷地上放大焰口,几十个和尚,穿绣花袈裟,飞铙。飞铙就是把十多斤重的大铙钹飞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全部法器皆停,只几十副大铙紧张急促地敲起来。忽然起手,大铙向半空中飞去,一面飞,一面旋转。然后,又落下来,接住。接住不是平平常常地接住,有各种架势,犀牛望月苏秦背剑”……这哪是念经,这是耍杂技。也许是地藏王菩萨爱看这个,但真正因此快乐起来的是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这是年轻漂亮的和尚出风头的机会。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他还会放花焰口。有的人家,亲戚中多风流子弟,在不是很哀伤的佛事——如做冥寿时,就会提出放花焰口。所谓花焰口就是在正焰口之后,叫和尚唱小调,拉丝弦,吹管笛,敲鼓板,而且可以点唱。仁渡一个人可以唱一夜不重头。仁渡前几年一直在外面,近二年才常住在庵里。据说他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
有一回,在打谷场上乘凉的时候,一伙人把他围起来,非叫他唱两个不可。他却情不过,说:好,唱一个。不唱家乡的。家乡的你们都熟,唱个安徽的。
  姐和小郎打大麦,一转子讲得听不得。
  听不得就听不得,
  打完了大麦打小麦。
  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
  有心上去摸一把,
  心里有点跳跳的。
  ……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仁山吃水烟,连出门做法事也带着他的水烟袋。
  他们经常打牌。这是个打牌的好地方。把大殿上吃饭的方桌往门口一搭,斜放着,就是牌桌。桌子一放好,仁山就从他的方丈里把筹码拿出来,哗啦一声倒在桌上。斗纸牌的时候多,搓麻将的时候少。牌客除了师兄弟三人,常来的是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都是正经人。
  下雨阴天,这二位就光临荸荠庵,消磨一天。
  有时没有外客,就把老师叔也拉出来,打牌的结局,大都是当家和尚气得鼓鼓的:“×妈妈的!又输了!下回不来了!
  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
  三师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鲜红的猪血就带着很多沫子喷出来。
  ……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插进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可由深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画一朵石榴花!
  画一朵栀子花!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
  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
  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你真聪明!你给我当一个干儿子吧!
  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叫!快叫!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  
小英子喊起来:
  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划得这么快?”……
  明海到善因寺去受戒。
  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
  真的。
  好好的头皮上烧十二个洞,那不疼死啦?
  咬咬牙。舅舅说这是当和尚的一大关,总要过的。”“不受戒不行吗?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受了戒有啥好处?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什么叫挂褡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不把钱?
  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父。
  怪不得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凭头上这几个戒疤?
  还要有一份戒牒。
  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就是!  
  她一路问了明子很多话,好像一年没有看见了。
  她问,烧戒疤的时候,有人哭吗?喊吗?
  明子说,没有人哭,只是不住地念拂。有个山东和尚骂人:俺日你奶奶!俺不烧了!
  她问善因寺的方丈石桥是相貌和声音都很出众吗?是的。
  说他的方丈比小姐的绣房还讲究?
  讲究。什么东西都是绣花的。
  他屋里很香?
  很香。他烧的是伽楠香,贵得很。
  听说他会做诗,会画画,会写字?
  会。庙里走廊两头的砖额上,都刻着他写的大字。”“他是有个小老婆吗?
  有一个。
  才十九岁?
  听说。
  好看吗?
  都说好看。
  你没看见?
  我怎么会看见?我关在庙里。
   ……
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网址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716/15/981972_576050360.shtml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