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2日星期三

念佛法门之辨析


      念佛法门之辨析
   
学习佛法,对于中国大乘佛教界的四众弟子们来说,最容易接触到的修行方法(修行法门)就是净土宗念佛法门。
因为许多佛教界的出家僧众,都在弘扬、赞叹念佛法门;
很多在家佛子信众,都在奉行、实践念佛法门;
众多佛教书籍音像,也在提倡、鼓励大家选择念佛法门;
唐朝时期,甚至出现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大众共修念佛法门的盛况!
宋、明以后,中国禅宗弟子们也开始提倡“禅净双修”,每日以努力参禅为主,以念佛往生佛国净土为辅!
直到今天,发愿往生诸佛净土的念佛法门(特别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仍然是中国大乘佛教界极其普遍、人数最多的第一修行法门!
但是,佛陀时代的念佛法门,并不是今天所流行的念佛法门!
佛陀时代的念佛,主要是通过用心忆念佛陀的不同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来缅怀思念佛陀的智慧、愿力、功德、以及佛陀留给天上和人间众生的清净教导,并由此生起“四种坚固净信”中的第一净信“佛不坏信”,慢慢走向“沙门四果”中的第一须陀洹果
三藏法师玄奘译《阿毗达摩法蕴足论》卷二:云何佛证净?如世尊言:此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一、念之释义
   
念:sati, smti,动词,有三类含义:
    1.
记住、记起、想起、记忆、系念、忆念、不忘失;
    2.
纪念、怀念、缅怀、思念;
    3.
专心、专注、观察、觉知。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十:于境明记,不忘失因,说名为念。
  
《清净道论•说蕴品》:依此而忆念故,或他自己
​​故,或只是忆念故为念。它以不漂荡为相;以不忘失为用;以守护、境之现前为现起,以坚固之想或身念处为近因。当知念能坚持“所缘”如同门柱,能护眼根等如同守卫。
   
二、此“念”非彼“念”
   
通过以上对于“念”的简单辨析,可以大概了解到佛陀时代的念佛法门,并不是今天的许多弘扬净土宗念佛法门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大德们所提倡的:
1.出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
2.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
3.金刚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
4.一边敲打着法器,一边随着节奏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
5.以高低音调、长短音调、不同音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如著名的“五会念佛”等等。
6.以念珠计数、黄豆粒计数、画圈标点计数、计数器累计等方式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
7.以各种礼拜的方式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
8.每天必须念多少遍、在规定时间内努力念满多少万遍“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如庐山东林寺最近十多年提倡的“十万遍佛号精进念佛”等等。

让我们一起展开大乘经典,看看究竟是如何教导念佛修行方法的:
1.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2.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3.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4.唐·般剌密帝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5.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6.法華經》中的〈普門品〉:「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7.般舟三昧經》:「云何行。心一等念十方諸佛悉現在前。云何行。知四事之本無。云何行。便於此間見十方無數佛土。其中人民天龍鬼神及蠕動之類善惡歸趣皆了知。」「佛告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

8.般舟三昧經》:「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三處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涅槃。是法無可樂者。設使念為空耳。無所有也。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其实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早已把“念佛”的理论和方法解释的清清楚楚,只是个人能否“看到、看见和看懂”而已!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