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声明: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能代表任何佛教寺院和佛学院。
Wen-Ning He
《梵网经菩萨戒》之辨析
问:梵网经菩萨戒【第三食肉戒】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这条戒经不知您怎么看?
答:感谢您的提问!更感谢您在提问时,引用了《梵网经菩萨戒》的内容!
姚秦时代,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现收录在《大正藏·律部》,通常又称之为《梵网菩萨戒经》、《菩萨波罗提木叉经》、《菩萨心地戒本》等等。
此经虽然与《巴利三藏•长部•梵网经》同名,但是内容却完全不同!
一、学界观点
相传此经由印度传来,原有120卷61品,但是现代并没有发现它的梵文本;在梵文经典记载中,也没有提到过此经!
由于此经流传史实不详,内容又是多处引用他经,是故被推定为“非译自梵文原典”!
此经在中国古代,已经备受质疑。隋朝《法经录》即将其归为“疑品”:
《法经录》卷五:《梵网经》二卷,诸家旧录,多入疑品。右一戒经,依旧附疑。
中外佛教学者,诸如:望月信亨、大野法道、鐮田茂雄、吕澄等人,皆有考证:此经大约在公元5世纪中期、刘宋末年,在汉地所编述,并非源于印度!
汤用彤先生认为:此经是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北方佛教界的僧众,从《菩萨地持经》、《曼殊千臂经》等经典中抄录、改写而成。
二、个人意见
我可以不用参考、依据学术界任何专家学者的考证结论,直接根据《梵网经菩萨戒本》的原文,指出其中的多处荒谬言论。
(一)资料来源:CBETA
電子佛典 大正藏第 24 冊 No. 1484 梵網經
“七岁出家、三十成道”的这个人,肯定不是印度佛教历史上的那位释迦牟尼佛!
因为佛教历史记载:悉达多太子29岁时,小王子罗睺罗出生之后,才决定离开爱妻幼子,成为出家沙门。然后经过六年苦行,才在35岁时,成为圆满觉悟的世尊佛陀。
编造《梵网经》的作者,明显不懂印度佛教历史上的佛陀生平简历!
[1004a23]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佛大乘戒。
可以确定地说,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身边根本没有任何一位人间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佛大乘戒”!
不懂因果律,就敢信口开河地恐吓读者“五百世无手”,是否违背了“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基本原则呢?
悉达多太子,29岁出家成为沙门时,接受的是包括鱼类、肉食在内的普通饮食!
悉达多苦行者,35岁成佛之后,接受的还是包括鱼类、肉食在内的普通饮食!
印度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80岁涅槃之前的最后一餐,接受的仍然是包括鱼类、肉食在内的普通饮食!
身、口、意三业清净的佛陀,会制订出“一切肉不得食”这样的言行不一的所谓“菩萨戒”吗?
[1006a10]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他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1007b21]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编造《梵网经菩萨戒》的人,内心里面要充满着对声闻乘教法、沙门四果(须陀洹果、斯陀洹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圣者的多大仇恨,才能讲出这些所谓的“菩萨戒律”呢?
编造菩萨戒的人,一定是位根本不懂印度风俗传统的中国人!
因为印度人去世之后,是火葬、水葬,不是土葬!
拜托作者,恳请您先把印度的传统风俗、婚丧习俗了解清楚之后,再来编写《梵网经菩萨戒》忽悠中国成千上万的文盲+法盲!
[1006a16]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作者根本不懂佛法!
佛陀成佛之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教化五位苦行者时,就已经提出放弃无益的苦行了!
您在中国,不学无术也就罢了,还凭着自己的臆想,编写这部《梵网经菩萨戒》公然以佛陀的语气,提倡“自残身体”的各种苦行,您已经是在破坏三宝了!
还好意思劝后人不要谤三宝!
看来,是真不要脸了!
各种后人伪造的“相似佛法”之间,充满着多少自相矛盾的荒谬呀!
一会儿提倡“菩萨应当广学五明”:
1.《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八:如是一切明处所摄,有五明处: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声明处,四、医方明处,五、工业明处。菩萨于此五种明处,若正勤求,则名勤求一切明处。
2.《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诤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
3.《西域记》卷二: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
一会儿又“占相男女、解梦吉凶”等等是“轻垢罪”,能不能事先花点时间,把这些专门忽悠中国人的江湖传销手册,统一编订成系列“标准教材”呢?
[1007b14] 「若佛子!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鬪,軍陣兵將劫賊等鬪,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不得摴蒲圍碁波羅賽戲彈碁六博拍毬擲石投壺八道行城,爪鏡蓍草楊枝鉢盂髑髏而作卜筮,不得作盜賊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佛陀时代的印度人,原来已经有“琴、瑟、围棋”这些娱乐工具了!
已经有“投壶”这种中国文人之间玩耍的游戏了!
我还以为“琴、瑟、围棋、投壶”是中国特有的娱乐工具和游戏方式呢!
真是长知识呀!
[1008a13]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坐。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結夏安居一一如法。若頭陀時,莫入難處,若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悉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佛陀涅槃之后的二百年,印度佛教界都没有出现任何佛像、菩萨像!
虔诚信仰佛教的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帝,纵然是亲自下令在全国各地,建造了众多佛塔来纪念佛陀,也没有命令建造、雕塑和铸造任何一尊佛像!
《梵网经》的作者,竟然以佛陀的口气,制订所谓的菩萨戒律,指导弟子们随身携带“佛像菩萨形像”!
至于经中多次出现的“孝道、孝顺心”,早已表明《梵网菩萨戒经》的作者,没有理由不是:深受中国汉族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中国传统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