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声明: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能代表任何佛教寺院和佛学院。
净土宗善导法师
Wen-Ning He
一、善导法师生平
善导法师(公元613-681年),唐朝高僧,道绰法师之徒,后被中国佛教界部分四众弟子尊为“净土宗第二代祖师”。
法师十岁出家,初习三论宗,曾阅读《法华经》、《维摩诘经》等经典。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大师廿九岁,赴并州(今山西太原)石壁山玄中寺,向道绰法师学修净土法门。道绰法师见其诚意可嘉,便将《观无量寿经》传授之。善导法师从此精勤苦修,“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冷亦须流汗”,昼夜不断地礼拜读诵净土经典。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道绰法师圆寂后,善导法师赴长安,在光明寺、慈恩寺弘扬净土法门。“每逢人即演说净土法门”鼓励四众弟子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三十年如一日,“道俗从其化者甚众”,成为著名的专修净土法门的法师。
《往生传》: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往生西方略传》:三年后,长安城中已被念佛者所充满。
公元681年,善导法师示寂,享年68岁。弟子于长安立灵塔,后于塔旁建香积寺。
唐高宗李治(公元649--683年在位)因为善导法师念佛时“口出光明,神异无比”,故赐为“光明寺”,后人亦称善导法师为“光明和尚”。
二、善导法师念佛思想
(一)提倡“专称名字”
善导法师劝人专心念阿弥陀佛: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集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集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净土圣贤录》卷二、《卍续藏》一三五、二三○下、二三一上。
当代净土宗大德黄念祖居士(公元1913--1992年)曾经这样说过:善导大师之所以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是因为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生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
(二)分别“正杂二行”
善导法师把修行分为正、杂二行:
1.正行:专依净土经典而修;
2.杂行:正行之外的诸善万行。
与此同时,善导法师还将过去净土宗僧众们视为正行的“读诵、礼拜、赞叹、供养”等,全部视为助业,强调只有“称名念佛”才是正行。
善导法师《观经疏》卷三:自余众行,虽名为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善导法师在《观经疏》卷四,又将“正行”再次分为“正业、助业”二种,并提倡“主修正业,旁修助业”:
1.正业:称名正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只以往生净土为期。
2.助业:称名正业之外的所有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等。
但是,善导法师这些主张与见解,只是得到了净土宗的部分后继者和崇信者的认同,因为这些观点不仅有轻视戒律、废弃禅定修学的意味,更有走向民间神道设教的迷信潮流和趋势!
因此,善导法师之后的净土宗历代祖师大德们,在各自的弘法布教、领众熏修时,虽然所采取的都是“持名念佛”的方法,但是,绝大部分的净土宗僧众,还是认为戒律生活不可忽视、定慧修行不可舍弃,提倡“持戒、念佛、修定”结合起来的修行方式,并鼓励弟子们随自己的因缘,尽可能地去努力学习佛法教理。
当代某些弘扬净土宗念佛法门的出家法师和在家居士们,所大力鼓吹的“只学习一部佛经、只跟从一位师父、只念诵一句佛号”的主张,事实上早已不是佛陀的教导,而是彻彻底底的附佛外道毁灭佛教的目的和口号!
(三)“十念”变“十声”
善导法师在弘扬念佛法门时,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无量寿经》里面的第十八愿“乃至十念”改为“乃至十声”,从而大力倡导“称名念佛”法门,这是学习净土宗的人们,必须要了解的中国净土宗念佛方法的一次重要转变!
梵文里面的“念”,是"内心常念不忘",并没有出声口念的意思。佛教里面的“念佛”,其意思也只能是“用心忆念佛陀,思惟系念佛陀”。
当代著名的义学沙门印顺法师,也是认为“念佛”是系心思惟的念,念佛与称名的来源,并不相同。--《净土与禅》
印顺法师甚至还更不客气地指出:称名为佛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仪式,本不是佛教修行的方法。这是一种归依佛的心情的流露。可惜这样的狮子吼,并没有多少净土宗的修行人愿意聆听和反思!
《无量寿经》中的“十念”:我成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十念”在经典里的原意是“连续生起的、持续等流的、相续不断的十个念头”,只是用来比喻极其短暂的时间。
但是善导法师却将“十念”理解为“口中称念十声(十次)阿弥陀佛名号”,并作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行、正业”!
三、善导法师神话
善导法师的主要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善恶凡夫,得生报土,唯依本愿,称名念佛。
这样的一种明显偏颇的佛教修行思想,竟然得到了许多出家人的推崇:
《佛祖统纪》记载:宋僧宗晓,列善导大师为净土宗二祖。
明朝莲池大师《往生集》: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致,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设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
明朝的莲池法师,多少还有一点读书人的基本观察能力,只是认为“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并没有斩钉截铁地宣扬“善导和尚,就是阿弥陀佛化身”!
但是,到了民国时期的印光法师嘴里,就开始信口开河、以讹传讹了: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善导法师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吗?
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善导法师临终前的怪异表现,就会知道净土宗祖师们的互相称赞功夫,是何等地娴熟!
1.宋朝志磐法师《佛祖统纪》乐邦文类:(善导法师)忽一日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存恐惧,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而逝。
2.元代普度法师《莲宗宝鉴》卷四:(善导法师)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毕于其树上端身立化。
3.《现代佛学大系·香光阁随笔》记载:(善导法师)忽示微疾,掩屋怡然而逝,春秋六十九,时维高宗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
从以上三种历史资料分析,善导法师临终之前的表现,已经出现了个人行为举止上的怪异,如“登寺前柳树向西祝曰、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等等。
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或引起的这些怪异的表现,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论过去、现在的净土宗僧俗大众,如何为善导大师临终前的怪异举动,寻找理由和设法神化,我们都必须知道: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戒律里面,严厉禁止“自杀”!
《杂阿含》第二十九卷809经记载:出家比丘有由修不净观,极厌患自己身体而自杀身亡者,佛陀知道后公开告诉大众,自杀属于“恶,不善法”,是修学佛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教导大众修学“安那般那念”禅法予以纠正。同时佛陀因此事件,正式制订“不杀生戒”。
1.《四分律》卷二•四波罗夷法之二:杀者若自杀。若教杀。若遣使杀。若往来使杀。若重使杀。若展转遣使杀。若求男子杀。若教人求男子杀。若求持刀人杀。若教求持刀人杀。若身现相。若口说。若身口俱现相。若遣书。若教遣使书。若坑陷。若倚发。若与药。若安杀具。自杀者。若以手。若瓦石刀杖及余物而自杀。杀者波罗夷。
2.《弥沙塞五分戒本》:若比丘。若人。若似人。若自杀。若与刀药杀。若教人杀。若教自杀。誉死。赞死。咄!人用恶活为?死胜生。作是心。随心杀。如是种种因缘。彼因是死。是比丘,得波罗夷,不共住。
3.《十诵律》卷二•明四波罗夷法之二:有比丘到诸善人所。作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汝等何不自夺命。是人因是自夺命者。比丘得波罗夷。……
病者。四大增减受诸苦恼。比丘语是人言。汝云何能久忍是苦恼。何不自夺命。因是死者,比丘得波罗夷。
我个人认为:由于善导法师长期沉浸在相似佛法中,并以错误的念佛方法努力修行实践,从而导致在其晚年时,已经出现间歇性精神错乱症状,最终发生了自己攀登到寺院前面的柳树上,“投身而逝”、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