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2日星期三

学习依止,不可依赖


Wen-Ning He

学习依止,不可依赖

佛门里面常常可以听到“学习佛法,必须依止善知识修学”这句话。
但是,什么是“依止”呢?
什么才是“善知识”呢?
在此,先简单讲解“依止”的定义和要求,以后再用另一篇小文章介绍佛法中的“善知识”。

一、佛法中的依止
:依从、依随、依照、依靠、信受和奉行善知识之教导。
:停留、安住、不移动、不离开善知识之所在。
佛陀为天上有情和人间众生留下的清净教法,涉及到名相、概念、定义、教理、法义、闻思顺序和止观实践等一系列的内容。任何一位刚刚接触到佛法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都不可能在瞬间和短时间内精通和掌握,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专心听闻、用心思惟,才能真正掌握和彻底精通这些理论知识。
如果决心在今生直接走入佛陀指引的八正道清净法流,决定在此生亲自证得沙门四果里面的任何一个果位,就更需要接受专业的佛教出家贤圣僧众的指导和教诫。
是以,佛陀要求:任何一位刚刚出家的沙弥和刚刚受过戒的比丘,都必须跟随一位导师学习修行一段时间。
这一段时间的名称,就叫“依止”
其主要内容就是:初学佛法者,遵从一位有资格的长老比丘的亲自指导,经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自己独立地外出参访、继续闻思和专心修行!
例如:“密行第一”的罗睺罗比丘,在刚刚出家时,就是遵照佛陀的要求,礼请长老舍利弗尊者,作为自己的依止师。

二、依止的要求
   现以学习佛法过程中的教授师(阿阇黎)为例,简单介绍佛法中的依止。
(一)依止的对象
1.亲自为自己说戒、传戒、授戒的和尚Upajjhāya
2.亲自为自己讲授佛法、答疑解惑、指导修行的阿阇黎ācariya
在律藏注释里,曾举出四种教授师(阿阇黎):
1.出家教授师(出家仪式中,授与沙弥十戒给弟子的师长)。
2.羯磨教授师(受比丘戒时,宣读羯磨文的师长)。
3.佛法教授师(教导弟子学习佛法经典的师长)。
4.依止教授师(接受弟子依止安住的师长)。

(二)阿阇黎的要求
1.理想中的教授师(阿阇黎)必须具备阿罗汉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并且有能力教授和指导学生们达到同样的成就。
2.事实上的教授师(阿阇黎)只要具备四种不坏信心,已经断除身见、戒禁取见、疑结,同时具有惭、愧、精进、不失正念(能时时了知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违犯轻重诸戒,就可以视为已经基本具备指导初学者修学佛法的资格和能力。

(三)弟子的依止要求
1.遵从阿阇黎的指导,闻思修学佛法;
2.得到阿阇黎的同意之后,才能单独外出参学;
3.必须以经典和律藏的记载作为重要参照(不可盲从、轻信);
4.如发现阿阇黎的指导和教授,不符合或违背了经典和律藏的记载,可以提出质疑、请求对证、拒绝接受和选择离开。
从以上简单介绍中,可以清晰知晓:
1.依止善知识闻思修学佛法,其实是依止经典和律藏闻思修学佛法;
2.善知识只是自己闻思修学佛法路程上的引导者、教授者、讲解者、答疑解惑者;
3.依止善知识,决不是无条件地迷信、轻信和顺从善知识;
4.任何单方面地强调弟子必须对善知识(上师、法师、大师、禅师、祖师)具足绝对信心、不能怀疑、不能质疑的教导和宣传,都是民间宗教的思惟方式、迷信邪教的威胁恐吓,而决不是佛陀的清净教导!

附录

1.《长部大般涅盘经第四章第一至十一段》……尔时,世尊在班达镇随宜住已,语尊者阿难说:「来,阿难,我等去波戛城。到已,佛陀即住在波戛城之阿难陀神舍。彼告诸比丘说:「诸比丘,我将宣说四大教法,且专心谛听。」
「是,世尊。」诸比丘回答说。
世尊说:「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语:『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我从佛亲口闻受。』诸比丘对该比丘所言,不应称赞,也不应藐视,应了解其每字与音节,而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既较对以后,若其不与经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该比丘之误会。』因此,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以后,彼能与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该比丘善了解之。』诸比丘,此是第一大教法,应当学。
「复次,诸比丘,若比丘作如是语:『于某寺院有僧伽及其长老与导师居住,我从其僧团亲口听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诸比丘对该比丘所言不应称赞,也不应藐视,应了解其每字与音节,而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既较对以后,若其不与经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该比丘之误会。』因此,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以后,彼能与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该比丘善了解之。』诸比丘,此是第二大教法,应当学。
「复次,诸比丘,若比丘作如是语:『于某寺院住有众多博学多闻、深具信仰、深入于法、精娴戒律及通晓律仪的僧团长老。我从诸长老亲口听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诸比丘对该比丘所言不应称赞,也不应藐视,应了解其每字与音节,而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既较对以后,若其不与经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该比丘之误会。』因此,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以后,彼能与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该比丘善了解之。』诸比丘,此是第三大教法,应当学。
「复次,诸比丘,若比丘作如是语:『于某寺院住有一博学多闻、深具传统信仰、深入于法、精娴毗尼及通晓律仪的比丘。我从该长老亲口听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诸比丘对该比丘所言不应称赞,也不应藐视,应了解其每字与音节,而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既较对以后,若其不与经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该比丘之误会。』因此,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以后,彼能与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该比丘善了解之。』诸比丘,此是第四大教法,应当学。

2.《长阿含经》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者何?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

3.《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4.《菩萨善戒经》菩萨摩诃萨依法不依人。知法、非法。知如是法:是佛所说、是长老说、是众僧说。若是非法,虽闻佛说,心不生信。复有是法:非佛所说、非长老说、非众僧说。虽非佛说、长老僧说,是法相者,闻则信受。

5.《大智度论》依法者,法有十二部應隨此法,不應隨人。

6.《成实论》如经中说依法不依人。有人虽言我从佛闻,若从多识比丘所闻,若从二三比丘所闻,若众中闻,若从大德长宿边闻,不以信此人故便受其语。是语若入修多罗中,不违法相,随顺比尼,然后应受。入修多罗者,谓入了义修多罗中。了义修多罗者谓是义趣,不违法相。法相者,随顺比尼。比尼名灭。如观有为法,常乐我净,则不灭贪等。若观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则灭贪等。知无常等,名为法相。是应依法不依于人。若说依法则总一切法。是故次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经者即第三依,谓依于义不依语也。若此语义入修多罗中,不违法相,随顺比尼,是则依止。

7.《注維摩詰經》什曰:佛言我泥洹後,當依止四法以為大師,所謂四依法也。明此四法可依止可信受也。依於法不依人者,法謂經教也。當依經法,不可以人勝故,背法依人也。

8.《显扬圣教论》所依者,谓四种依,广说如经。一依法不依众生,谓若法是如来所说、或弟子说、十二分教随学随转,不随众生所行行学、亦不随转。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