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2日星期三

忆念佛陀世尊


忆念佛陀世尊

作者声明: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能代表任何佛教寺院和佛学院。

Wen-Ning He

早期佛典里面和佛法修行中的“念”,主要是指“用心思惟、专注系念、用心忆念、摄心观察、审谛觉知”的意思,不是今天常见的“口念、唱念、唱颂”等方式。
念佛,决不是用口反复地念诵、虔诚地唱颂佛陀的名号!
这样的念佛,只是世间的宗教活动!
念佛,是用心忆念佛陀所特有的、超越人间众生和超越天上有情的诸种殊胜的、不共的、圆满的功德!
这样的念佛,才是佛法中的修行!

一、诸佛皆具十号
任何一位佛法的修学者,在证得究竟佛果(成佛)之后,由于各自在因地所发的誓愿不同,因此成佛之后所生活的世界、所出生的国土、所度化的弟子、所采取的教学方式等,都是有所不同的!
但是,任何一位佛陀的圆满的智慧、无量的慈悲、教导的内容(佛法)等,都是完全相同的,所谓“佛佛道同”
因此,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一切诸佛,都具有十个完全相同的名号:十種名號其義皆同,都是在闡釋「法」(註:滅除煩惱方法)的特質。
1.如来;
2.应供;
3.正遍知;
4.明行足;
5.善逝;
6.世间解;
7.无上调御丈夫;
8.天人师;
9.佛陀;
10.世尊。
《陰持入經》:如來、無所著、正覺、慧行已足、為樂、為世間已解、無有過是法馭法隨為師、為教天上天下、為佛、最上。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一切诸佛的名号里面,都蕴含着完全超越人间众生和天上有情的功德!
《立世阿毘曇論》:世間及諸天魔王所大梵處。沙門婆羅門及人天處。以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法。然作王富自在。
念佛,就是在自己的内心里面,经常忆念佛陀的这些殊胜的、不共的功德,慢慢生起对于佛陀的清净信心,具足“佛证净、佛不坏信”,从而顺利地走向沙门四果的第一须陀洹果

二、如来只是自称
如来:Tathāgata,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的通称。
佛陀亲证世间所有的一切诸法之后,才成就了究竟圆满的佛果,并且依据自己亲证的、没有任何颠倒与错谬的如实智慧,指导教化人间众生与天上有情,是以称为如来。
如來,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稱號之一。 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來”,如來,“就像來了一樣”。 如來含兩有層意思:一是憑藉無上真正之道,通過四大阿僧祇劫的努力,不斷累積十大波羅蜜,最後 領悟了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斷除一切的煩惱,終於修證無上菩提,故名如來;二是弘揚自己所證悟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 等法義,使眾生開啟智慧、消除煩惱,獲取人天乃至解脫的利益,故名如來。
佛的第一個稱號為「如來」,但什麼是如來?神怪小說裡總將其擬神化為一個具有不可思議法力的大神,甚至在大乘世界裡有祖師大德將其虛擬成一個抽象的「佛性」、「自性」或「本體」,美其名為「如來藏」,但天主或基督教徒一聞即知其葫蘆裡賣的竟是他們自家的藥,於是有人提出殊途同歸論,弄成一團和稀泥,貶低如來的尊貴。現代有學者或因搜尋資料不得其法,苦思不解故而主觀地做出結論,認為應該是佛的第一人稱。然而,答案早就藏在阿含經典這座寶山裡,卻無人肯用心去發掘,實在冤枉。
在阿含經裡有很多詮釋佛陀十種稱號的經文,在此將一一節錄譯介於後。
       選譯自長阿含經第十四卷第二十一篇第三分梵動經第二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5/11/13
   佛陀說:「這世間所有的沙門、婆羅門以宿命通觀察到本劫或末劫(註:劫是時間單位,長久到無法計量)中種種無數的奧秘,就其所知所見宣說出他們的信仰,然而不論其所知所見為何,都不出世間外道六十二種、或十八種邪見(註:錯誤的觀念或信仰)的範圍。
譬如有沙門、婆羅門以神通觀察本劫所得的見聞,便生起『常見』,認為:『我』及『世間』常存不滅,類似這種看法不出以下四種類型:
他們或有可能以禪定所獲致的宿命通觀察到本劫中二十劫的眾生生死輪迴及世界(地球)的成、住、壞、空,發現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的現象,便認定『我』及『世間』是亙古常存,永恆不變,因為他們是親眼所見(以天眼神通),便堅持自己的見解才是真理,其他的教義都是錯的,這第一種見解;
有的沙門或婆羅門以禪定所獲致的宿命通觀察到本劫中更久四十劫的眾生生死輪迴及世界(地球)的成、住、壞、空,發現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便認定『我』及『世間』是亙古常存,永恆不變,因為他們是親眼所見(以天眼神通),便堅持自己的見解才是真理,排斥其他的教義,這是第二種見解;
又或者以禪定所獲致的宿命通觀察到本劫中更久的八十劫的眾生生死輪迴及世界(地球)的成、住、壞、空,發現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便認定『我』及『世間』是亙古常存,永恆不變,因為他們是親眼所見(以天眼神通),便堅持自己的見解才是真理,否定其他的教義,這是第三種見解;
也有沙門、婆羅門天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於觀察,以他們聰敏的觀察力發現或推論出以上的結論,以彼等所見,加上流利的辯才,主張『我』及『世間』是亙古常存,永恆不變,這是第四種見解;
這些沙門、婆羅門以神通觀察本劫所得的見聞,都不出以上四種見解。然而唯有如來能知悉他們所見所聞背後的真相,清楚知悉眾生的業行、愛染,也知悉其相應的報應。
如來雖清楚知悉世間生滅的真相,卻不因此生起貪愛執著,因已不執著,便得寂滅涅盤,如理知悉受集(生)、滅、味(註:愛染、執著)、過(因貪愛所生的後患)、出要(厭離生死),以平等觀獲證無餘解脫,這就是『如來』這個稱號的意義
 
原文:
「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入六十二見中。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不能出過六十二見中。彼沙門.婆羅門以何等緣。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此六十二見中。齊是不過。諸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十八見中。本劫本見。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不能過十八見中。彼沙門.婆羅門以何等緣。於本劫本見。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十八見中。齊此不過。諸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起常論。言。我及世間常存。此盡入四見中。於本劫本見言。我及世間常存。盡入四見。齊是不過。彼沙門.婆羅門以何等緣。於本劫本見。起常論。言。我及世間常存。此盡入四見中。齊是不過。或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二十成劫敗劫。彼作是說。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所以者何。? H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二十成劫敗劫。其中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此是初見。沙門.婆羅門因此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於四見中。齊是不過。或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四十成劫敗劫。彼作是說。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所以者何。我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四十成劫敗劫。其中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此是二見。諸沙門.婆羅門因此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於四見中。齊是不過。或有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八十成劫敗劫。彼作是言。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所以者何。我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憶八十成劫敗劫。其中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間是常。此實餘虛。此是三見。諸沙門.婆羅門因此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於四見中。齊是不過。或有沙門.婆羅門有捷疾相智。善能觀察。以捷疾相智方便觀察。謂為審諦。以己所見。以己辯才作是說。言。我及世間是常。此是四見。沙門.婆羅門因此於本劫本見。計我及世間是常。於四見中。齊是不過。此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計我及 世間是常。如此一切盡入四見中。我及世間是常。於此四見中。齊是不過。唯有如來知此見處。如是持.如是執。亦知報應。如來所知又復過是。雖知不著。已不著則得寂滅。知受集.滅.味.過.出要。以平等觀無餘解脫。故名如來。」

《佛说十号经》卷一:我昔因地为菩萨时,历修众行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今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实,以八圣道正见所证,名为如来。
《大宝积经》卷九十:如来如实觉了如故,名为如来。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如来世尊于一切法,知见无礙,故名为佛,发言无二,故名如来。
    《金刚经》: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优婆塞戒经》卷三: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
    《宝云经》:善男子,如来境界不可思议,无可测量,乃越思,无可观察。
    《成实论》卷一: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转法轮论》:如实而来,故名如来。……涅槃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槃故名如来。
《大智度论》卷二十四: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胜鬘宝窟》卷上: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
《大日经疏》卷一: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
   《行宗记》卷上: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
《秘藏记本》: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
    但是,“如来”只是佛陀的自称,犹如世间国王称呼自己是“朕”,诸位大臣却不能使用“朕”这一名词,直接称呼自己的国王!
因此,“如来”作为佛陀自称的一个专用名号,佛弟子简单了解即可,并不作为自己念佛修行的一项忆念内容!

三、用心忆念佛陀
佛陀,Buddha,觉者、觉悟的人、无上智慧的圆满觉悟者。
buddha(佛陀)原為動詞 bujjhati 的過去分詞當形容詞用,意思是「已自覺的;已覺醒的」,轉為名詞就成為「佛陀」。buddha(佛陀)原為動詞 bujjhati 的過去分詞當形容詞用,意思是「已自覺的;已覺醒的」,轉為名詞就成為「佛陀」。
獨自覺悟四聖諦,並能在人間天上轉動四聖諦的法輪,幫助眾生掙脫生死魔網的聖者;
佛陀是靠自己的宿世波羅蜜與努力獨自覺悟四聖諦,並能在人間天上轉動四聖諦的法輪,幫助眾生掙脫生死魔網的聖者。

   《雜阿含經》第101經之《豆磨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有從迦帝聚落、墮鳩羅聚落二村中間,一樹下坐,入晝正受。
  時,有豆磨種姓婆羅門,隨彼道行,尋佛後來,見佛腳跡千輻輪相,印文顯現,齊輻圓輞,眾好滿足,見已,作是念:
  「我未曾見人間有如是足跡,今當隨跡以求其人。」
  即尋腳跡至於佛所,{}見世尊坐一樹下,入晝正受,嚴容絕世,諸根澄靜,其心寂定,第一調伏,正觀成就,光相巍巍,猶若金山,見已,白言:
  「為是天耶?」
  佛告婆羅門:「我非天也。」
  「為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佛告婆羅門:
  「我非龍……乃至人、非人也。」
  婆羅門白佛:
  「若言非天、非龍……乃至非人、非非人,為是何等?」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天龍乾闥婆,緊那羅夜叉,無善阿修羅,諸摩睺羅伽,人與非人等,悉由煩惱生。
   如是煩惱漏,一切我已捨,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生。
   雖生於水中,而未曾著水,我雖生世間,不為世間著。
   歷劫常選擇,純苦無暫樂,一切有為行,悉皆生滅故。
   離垢不傾動,已拔諸劍刺,究竟生死{}[],故名為佛陀。」
  佛說此經已,豆摩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路而去。

  《雜阿含经》第100: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面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曇!所謂佛者,云何為佛?為是父母制名?為是婆羅門制名?」
  時,婆羅門即說偈言:
  「佛者是世間,超渡之勝名?為是父母制,名之為佛耶?」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見過去世,如是見未來,亦見現在世,一切行起滅。
   明智所了知,所應修已修,應斷悉已斷,是故名為佛。
   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生者悉磨滅,遠離息塵垢,拔諸使刺本,等覺故名佛。」
  佛說偈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雜阿含經》第二百五十四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世有良醫能治四病應為王師。何謂為四。一善能知病。二能知病所從起。三者病生已善知治愈。四者已差之病令更不生。能如是者名世良醫。佛亦成就四種之法。如來至真等正覺無上良醫。亦拔眾生四種毒箭。云何為四。所謂是苦是苦習是苦滅是苦滅道。
佛告比丘。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此毒箭非是世間醫所能知。生苦因緣及能斷生苦。亦不知老病死憂悲苦惱因緣及能斷除。唯有如來至真等正覺無上良醫。知生苦因緣及以斷苦。乃至知老病死憂悲苦惱。知其因緣及以斷除。是以如來善能拔出四種毒箭。故得稱為無上良醫。
爾時尊者婆耆奢在彼會坐。作是念言。我今當讚如來所說拔四毒箭喻法。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我今歸命佛  愍於群生類    最上第一尊  能拔出毒箭
 世有四種醫  能治四種病    所謂療身疾  嬰兒眼毒箭
 如來治眼病  過於彼世醫    能以智慧錍  決無明眼膜
 如來治身患  過於彼世醫    世醫所療者  唯能治四大
 如來善分別  六界十八界    以此法能治  三毒身重病
 能治嬰愚病  最勝無有上    故我今敬禮  瞿曇之大師
 醫王名迦留  多施人湯藥    復有一明醫  名為婆呼盧
 瞻毘及耆婆  如是醫王等    皆能療眾病  是等四種師
 治者必得差  雖差病還發    亦復不免死  如來無上醫
 所可療治者  拔毒盡苦際    畢竟離生死  終更不受苦
 無量億那由  阿僧祇眾生    佛治令盡苦  畢竟不還發
 我今白大眾  諸賢在會者    甘露不死藥  咸當至心服
 諸人應受信  最上治目者    療身拔毒箭  諸醫無與等
 是故宜至心  歸命瞿曇尊

早期佛典中,已经明确记有“过去、现在、未来”已经出现的、现在出现的、将来出现的“三世诸佛”。
《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佛告诸比丘: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又名拘那含,又名迦叶。我今亦于贤劫中成最正觉。

《大史》从前,我们的胜者见到了已经解脱烦恼障及所知障的燃灯佛后,为救世间痛苦,他发心成佛。然后,他向……毗婆尸佛、正觉尸弃佛、遍觉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正觉拘那含佛、善逝迦叶佛,向这二十四佛表示敬意之后,大雄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他将成佛的授记。最上尊乔达摩佛,诸彼岸法皆得圆满,达到了解脱烦恼障及所知障的境界,解救具心出离苦难。这位大牟尼,在摩揭陀国优楼频螺村的菩提树下,在吠舍佉月满月之日,证得无上菩提。
但是,在早期佛教经典中,“佛陀”这一专有名词,只是特指印度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陀,因为在任何一位佛陀的一期佛法中,都不会有其他的佛陀同时出现!
《中阿含经》若世中有二如来者,终无是处,若世中有一如来者,必有是处。
《长阿含经》欲使现在有二佛出世,无有是处。
《增壹阿含经》是时,诸辟支佛即于空中烧身取般涅槃。所以然者,世无二佛之号,故取灭度耳。一商客中终无二导师,一国之中亦无二王,一佛境界无二尊号。
《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佛以是事告帝释天主并天众言:汝等当知,同一时中,无处容受二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出现世间,宣说诸法。
《成实论》卷一:如是九种功德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忆念佛陀,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地用心忆念:
1.佛陀在这个世界上出生、成佛,他的生平经历,真实不虚。  
   2.佛陀在人间彻底觉悟了一切诸法,他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3.佛陀已经指导了无数的弟子们,成功地走出了五蕴燃烧着的火宅,到达了清凉安全的涅槃彼岸。
4.现在我忆念佛陀的功德,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从轮回痛苦中得到究竟彻底的解脱。 

四、专心系念世尊
世尊,Bhagavā,佛具万德,世间至尊,德行最殊胜,在一切有情之上,具足一切吉祥。
「世尊」是 bhagavā(原形 bhagavant)的對譯,音譯為「婆伽婆;婆伽梵;薄伽梵」,直接含意為「有幸者;有福運者;幸福者」。從這裡看,「佛」與「世尊」兩者的意涵十分不同,合併或擇一實在不合理。但含意為「有福運者」的「薄伽梵」。
但從漢譯四阿含經與南傳四部的比對知道,「佛」或「佛陀」是 buddho 的音譯,義譯為「覺者」。「世尊」是 bhagavā(原形 bhagavant)的對譯,音譯為「婆伽婆;婆伽梵;薄伽梵」,直接含意為「有幸者;有福運者;幸福者」。

“世尊”一词,还有自在、炽盛、端严、众德、众佑、威德、名称、尊贵、吉祥等多种含义。
《佛说十号经》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
四十二章经尔时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维。
《佛說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於是,彼婆羅門彷徉而行至世尊所,……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聞如是:一時,佛遊於舍衛國。爾時,彌勒菩薩叉手白佛言:『世尊!我欲小有所問,若世尊聽所問者乃敢陳之。』……
《佛說轉法輪經》:聞如是:一時,佛在波羅㮈國鹿野樹下坐。……是為佛、眾祐,始於波羅㮈以無上法輪轉未轉者,照無數,度諸天人從是得道。佛說是已,皆大歡喜。
《雜阿含379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成实论》卷一如是九种功德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大乘起信论义疏》佛具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若论胡音,楼伽陀伽,此云世尊也。
《无量寿经义疏》卷上佛备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
《华严经探玄记》卷九以佛具三德六义,于世独尊,故名世尊,即梵名婆伽婆。
系念世尊,即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地用心思惟:
1.佛陀以自己的无漏智慧,摧破所有的烦恼魔军,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得到了人间和天上的一切凡夫与圣者的尊重!
2.在佛法中,惟有佛陀才是人间和天上的最殊胜、最尊贵、最无上、最值得尊敬的导师!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