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声明: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能代表任何佛教寺院和佛学院。
Wen-Ning He
禅宗辨析之三:佛陀教化阿阇世王
《沙門果經》(Samaññaphala
Sutta)是佛陀晚年(佛教素食初祖提婆达多破法坏僧事件之后)大约78岁时,在耆婆(JIvako)芒果林的某月十五月圓夜裡,為摩羯陀國阿闍世王(AjAtasattu未生怨)解答種種沙門果的著名经典。由于佛陀在这部经典里面赞颂了依止正见修行的成果和开示了清晰完整的修行次第,《沙门果经》又被称为“开显修行次第”的佛教第一经!
《沙门果经》现收录在《巴利文大藏经》长部第二部经,与《長阿含·沙門果經》(第1部第107卷)、《增壹阿含第2部第762经》、《寂志果經》(第1部第270卷)三部经典的内容非常相似。如果有时间和有兴趣的法友,可以同时阅读这四部经典,收获一定很殊胜!
现以CBETA電子佛典集成《大正藏》第 1 冊No.0001 第 17 卷、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沙門果經》为例,观察佛陀教导阿阇世王和中国禅宗初祖达摩教导梁武帝的不同。
一、阿阇世王直接提问
[0108a12]
時,阿闍世王即前頭面禮佛足,於一面坐,而白佛言:「今欲有所問,若有閑暇,乃敢請問。」
[0108a14] 佛言:「大王!欲有問者,便可問也。」
[0108a15] 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如今人乘象、馬車,習刀、牟、劍、弓矢、兵仗、戰鬪之法,王子、力士、大力士、僮使、皮師、剃髮師、織鬘師、車師、瓦師、竹師、葦師,皆以種種伎術以自存生,自恣娛樂,父母、妻子、奴僕、僮使共相娛樂,如此營生,現有果報;今諸沙門現在所修,現得果報不?」
[0108a21] 佛告王曰:「汝頗曾詣諸沙門、婆羅門所問如此義不?」
[0108a23] 王白佛言:「我曾詣沙門、婆羅門所問如是義。我念一時至不蘭迦葉所,問言……」
[0108b05] 王白佛言:「猶如有人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無罪福報。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0108b10] 又白佛言:「我於一時至末伽梨拘舍梨所,問言:……世尊!猶如有人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彼乃以無義答。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0108b22] 又白佛言:「我於一時至阿夷陀翅舍欽婆羅所,問言:……世尊!猶如有人問李瓜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以斷滅。我即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0108c05] 又白佛言:「我昔一時至彼浮陀伽旃延所,問言:……猶如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彼已無力答我。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0108c17] 又白佛言:「我昔一時至散若毘羅梨子所,問言:……世尊!猶如人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異論答我。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是念已,即便捨去。」
[0109a03] 又白佛言:「我昔一時至尼乾子所,問言:……彼報我言:『大王!我是一切智、一切見人,盡知無餘,若行,若住、坐、臥,覺悟無餘,智常現在前。』世尊!猶如人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以一切智。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0109a12] 「是故,世尊!今我來此問如是義,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今者沙門現在修道,現得報不?」
请注意:佛陀没有直接答复阿阇世王“今诸沙门现在所修,现得果报”或“现在不得果报”或“没有果报”等等,而是先询问阿阇世王过去是否向其他出家沙门或传统婆罗门宗教师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二、佛陀由浅入深回答
(一)举日常事、引发思考
[0109a15] 佛告阿闍世王曰:「我今還問王,隨意所答。云何?大王!王家僮使、內外作人,皆見王於十五日月滿時,沐髮澡浴,在高殿上與諸婇女共相娛樂,作此念言:『咄哉!行之果報乃至是乎?此王阿闍世以十五日月滿時,沐髮澡浴,於高殿上與諸婇女五欲自娛。誰能知此乃是行報者?』彼於後時,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云何?大王!大王遙見此人來,寧復起念言:『是我僕使不耶?』」
[0109a24] 王白佛言:「不也。世尊!若見彼來,當起迎請坐。」
[0109a25] 佛言:「此豈非沙門現得報耶?」
[0109a26] 王言:「如是。世尊!此是現得沙門報也。」
(二)连续举例、次第引导
[0109a26] 「復次,大王!若王界內寄居客人食王廩賜,見王於十五日月滿時,沐髮澡浴,於高殿上與諸婇女五欲自娛。彼作是念:『咄哉!彼行之報乃如是耶?誰能知此乃是行報者?』彼於後時,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云何?大王!大王若遙見此人來,寧復起念言:『是我客民食我廩賜。』耶?」
[0109b04] 王言:「不也。若我見其遠來,當起迎禮敬,問訊請坐。」
[0109b06] 「云何?大王!此非沙門現得果報耶?」
[0109b06] 王言:「如是,現得沙門報也。」
[0109b07] 「復次,大王!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入我法者,乃至三明,滅諸闇冥,生大智明,所謂漏盡智證。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云何?大王!此非沙門現在果報也。」
[0109b11] 王報言:「如是,世尊!實是沙門現在果報。」
(三)给予鼓励、证授皈戒
[0109b12] 爾時,阿闍世王即從坐起,頭面禮佛足,白佛言:「唯願世尊受我悔過,我為狂愚癡冥無識,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無有偏枉,而我迷惑五欲,實害父王,唯願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過。」
[0109b17] 佛告王曰:「汝愚冥無識,但自悔過,汝迷於五欲乃害父王,今於賢聖法中能悔過者,即自饒益。吾愍汝故,受汝悔過。」
[0109b19] 爾時,阿闍世王禮世尊足已,還一面坐。佛為說法,示教利喜。王聞佛教已,即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及諸大眾明受我請。」
[0109b24] 爾時,世尊默然許可。時,王見佛默然受請已,即起禮佛,遶三匝而還。
(四)接受忏悔、示入法流
[0109c01] 時,阿闍世王至於中路,告壽命童子言:「善哉!善哉!汝今於我多所饒益。汝先稱說如來指授開發,然後將我詣世尊所,得蒙開悟,深識汝恩,終不遺忘。」
[0109c04] 時,王還宮辦諸餚饍種種飲食,明日時到,唯聖知時。
[0109c06]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與眾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往詣王宮,就座而坐。時,王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行澡水畢,禮世尊足,白言:「我今再三悔過,我為狂愚癡冥無識,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無有偏抂,而我迷於五欲,實害父王,唯願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過。」
[0109c12] 佛告王曰:「汝愚冥無識,迷於五欲,乃害父王,今於賢聖法中能悔過者,即自饒益。吾今愍汝,受汝悔過。」
[0109c14] 時,王禮佛足已,取一小座於佛前坐,佛為說法,示教利喜。王聞佛教已,又白佛言:「我今再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0109c19] 爾時,世尊為阿闍世王說法,示教利喜已,從坐起而去。
[0109c20] 爾時,阿闍世王及壽命童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佛陀回答阿阇世王提出的问题时:
1.没有要求提问者的佛学知识或佛法义理必须达到什么标准和程度,而是让提问者“随意所答”。
2.没有举出任何天上、地狱等处的生命因果作事例,而是从提问者的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普通的、常见的现象,引导提问者进行回忆、观察和思考。
3.根据提问者特定身份、日常生活、教育程度和复杂心态,给予由浅入深地次第引导。
4.针对提问者的特定因缘、所作善恶和当下面临的困境,给予鼓励,帮助提问者和听法者,尽快生起对于“佛、法、僧、戒”的四种清净信心。
5.接受提问者的忏悔、当场为其证授三皈和五戒。
三、达摩与梁皇 鸡鸭之对话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和梁武帝之间的那次著名见面与对话:
尔时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师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师曰:“不识。”
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
师曰:“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
武帝问:“如何是真功德?”
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武帝不了达摩所言,变容不言。
达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北,入于魏邦。
(据《祖堂集》卷二)
网址链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74519007928854&wfr=spider&for=pc
登录时间:2018年5月1日星期二 9:40
从以上两人之间的五次对话中,可以看出:
1.达摩完全不知道梁武帝的性情、心态、志向与喜乐,直接就是以所谓的“第一义谛”来回答一位根本无心追求涅槃解脱的中国帝王!
2.达摩回答“不识”时,已经犯下“妄语戒”!
3.达摩回答“无功德”时,已经再次打击一位在家佛弟子学习佛法、修行佛法和积累功德的信心!
4.达摩解释“何以无功德”与“如何是真功德”时,又是一通胡扯,完全不是佛陀教导世间国王的方式、方法和风格!
事实上,任何人的今生,能够遇到释迦牟尼佛陀为天上有情和人间众生留下的清净教法—四圣谛、五根力、七觉支和八正道,都是极为难得、难遇、难逢!
但我还是非常可惜,半生热心佛法、甚至倾举国之力大兴供养的梁武帝,竟然遇到了一位“教外别传”的“壁观婆罗门”!
还好,梁武帝最终还是没有接受这位壁观婆罗门的教法和经典--《楞伽经》,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