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2日星期三

中国净土宗初祖昙鸾法师


作者声明: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能代表任何佛教寺院和佛学院。

中国净土宗初祖昙鸾法师

Wen-Ning He

   
中国净土宗的历史渊源,虽然传承自印度大乘佛法,但是在印度大乘佛教界已经出现的净土信仰和念佛法门,直到佛教在印度本土消失之前,也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

一、中国净土宗简史
   
汉传佛教界四众弟子对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向往,正式出现于两晋时期。
   
东晋高僧支遁
(公元314--366年)不仅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第一位绘制阿弥陀佛圣像的出家人,同时还写作出《阿弥陀佛像赞并序》一文,表达了内心之中对于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佛国净土的向往。
   
支遁《阿弥陀佛像赞并序》
佛经记西方有国,国名安养,迥辽迥邈,路逾恒沙,非无待者,不能游其疆,非不疾者,焉能致其速。
   
此时因为净土系列的主要经典,还没有全部翻译成汉文,是以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信仰,并未能够在汉地广泛传开。   
   
隋、唐时期,净土宗才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一个独立宗派。
   
宋代后期,净土宗逐渐把其他佛教宗派融摄于念佛法门之中。
   
明代中期,汉传佛教界已经正式出现了禅宗和净土宗“两宗并立”的局面,甚至禅宗在不断地受到来自净土宗的巨大影响之后,出现了“禅净合一、禅净双修”的理论。
   
清代后期,中国汉传佛教界,正式形成了净土宗一统江湖的局面。

二、昙鸾法师之生平
   
净土宗在中国的真正出现,其实是从北魏昙鸾法师(公元476542年)开始,后经道綽法师562年-645年)善导法师(公元613--681年)等发扬光大。
   
昙鸾法师出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公元476年),北魏大同府雁门人(今山西省代县),少年时因为听说五台山有许多灵异的事迹,于是前往出家。
   
昙鸾法师出家后,曾用心学习《涅盘经》等大乘经论。但是在其读到《大集经》时,因为感到经文词义精深,曾想作疏注解,但是没有想到才写作一半时,就生病了。至秦陵时,在城楼上见到异象,因而痊愈。自此感到人的生命过于短暂,于是决定先学习延年长生之术,然后再专心修学佛法。于是前往江南梁朝寻找著名的陶宏景仙人,并从其得到十卷仙经。
  
《续高僧传》
读大集经。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权停笔功,周行医疗。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宵。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由斯疾愈。欲继前作。顾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诸经,具明正治。长年神仙,往往间出。心愿所指,修习斯法。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广博弘赡,海内宗重。遂往从之。
   
当昙鸾法师带着仙经返回故国时,偶遇北印度来华的三藏法师菩提流支Bodhiruci,于是自然向菩提流支法师询问起佛教里面是否有可以长生延年之术。菩提流支法师将翻译出的《观无量寿佛经》赠与昙鸾,昙鸾阅读之后随之把十卷仙经全部烧毁,自此决定发愿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佛国净土,并专心弘扬净土念佛法门。
  
《续高僧传》
因即辞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鸾寻顶受。所赍仙方并火焚之。
   
昙鸾法师同时还擅长调心练气,并以医术与神通,名满魏都。北魏君王尊称其为“神鸾”,并下敕命让他移居并州大寺,后又移居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
  
《续高僧传》
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言晤不思,动与事会。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
    
北魏兴和四年(公元542年),昙鸾法师因病在平遥山寺圆寂,享年六十七岁。

三、昙鸾法师之贡献
   
昙鸾法师著作有《调气论》一卷、《疗百病杂丸方》三卷、《论气治疗方》一卷、《服气要诀》一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赞阿弥陀佛偈》一首,特别是为印度世亲菩萨《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作的注解《往生论注》,正式建立了他的净土念佛理论。
   
昙鸾法师的主要贡献,如下:
  
(一)借鉴印度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的观点,把佛教界诸多修行法门概括为“二道二力”:
    1.
难行道唯靠自力;
    2.
易行道依仗他力。
  
(二)强调信赖佛力(他力):从此开创了中国净土宗以信愿为主的取向,这也是与其他佛教宗派的最大不同之处。
 
(三)根据《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最早提出第十八大愿,并将它列为根本大愿:一切众生都可以依仗着阿弥陀佛的此愿,得生西方净土。即使是恶人,只要真心忏悔并专心念诵阿弥陀佛名号,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国净土。
  
《无量寿经》
我成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四)根据《无量寿经》中的“十念”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十称念佛”修行方法。
  
(五)认为《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十六观法”过于繁复,于是在公元528年,提出了“口念阿弥陀佛名号”作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的主要修行法门。从此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成为中国净土宗僧众居士们的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六)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净土宗僧众把龙树菩萨尊称为印度净土宗的初祖,把世亲菩萨尊称为印度净土宗的二祖。
   
昙鸾法师提出的念佛理论与持名修行方法,随后正式成为中国净土宗的理论基础和修行标准,因此昙鸾法师才是中国净土宗名副其实的初祖!
虽然净土宗的这种捷径式的修行理论和简易方法,在其出现的当时,就受到来自中国传统佛教界义学僧众的质疑和批评,但是不得不承认,净土宗所提倡的“持名念佛”方法,若与其他佛教宗派的修行方法相比,确实是具有明显的“简单易学、老少皆宜、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特点,因此在民间大众之中迅速得以流传开来,影响也逐渐扩大。
   
后世净土宗弘法影响所及,甚至是日本的净土宗僧众,也同样尊称昙鸾法师为净土宗的第一初祖!
   
直到南宋之后,中国净土宗僧众,因为佛教中心南移的历史因素,才重新选择东晋庐山慧远法师作为净土宗的初祖。北魏昙鸾法师的历史性和开创性的巨大贡献,反而被后世的净土宗僧俗大众逐渐遗忘地干干净净。
   
但是,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宣扬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提倡口念弥陀圣号的修行方法,昙鸾法师是真正的第一人!他对于中国净土宗的实际贡献,也远远高于东晋庐山高僧慧远法师!
   
因此北魏时期的昙鸾法师,才是中国净土宗名副其实的真正初祖!

四、昙鸾法师念佛方法之辨析
   
昙鸾法师开创了中国净土宗僧俗大众“口念佛号”修行的先河,从此之后,中国历代净土宗的祖师大德们,都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提倡和教导大众“口念佛号”修行,甚至是“唱颂佛号”修行!
我个人认为:昙鸾法师开创的这种“口念佛号”的修行方法,即使是针对某些特殊人物,在某种特定场合中有效,但是如果从佛法义理来分析,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是根本不符合大乘佛教净土系列经典教导的!
个人辨析如下:
(一)昙鸾法师最先得到的是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赠送的《观无量寿佛经》,那么让我们一起看看这部刘宋西域三藏法师强良耶舍翻译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记载的观想理论和念佛方法,究竟是不是昙鸾法师所理解和提倡的“口念佛号”的修行方法。
    1.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勒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
    2.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3.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4.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5.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
    6.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
    7.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8.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9.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10.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11.
出定入定,常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
   12.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13.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14.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15.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16.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边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17.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18.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从以上经典记载中,可以清晰得知:《观无量寿佛经》里所教导的“念佛”理论和方法,是“用心忆念、专心想念、思惟系念”,决不是昙鸾法师提倡的“口念佛号”修行!

(二)《无量寿经》中的“十念”我成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经典原意是“连续生起的、持续等流的、相续不断的十个念头”,只是用来比喻极其短暂的时间,并不是昙鸾法师理解的“只要诵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得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国净土。

(三)《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一心不乱”,即使从最低标准来说,也是相当于初禅的“心一境性”,就是“心意的集中程度,达到坚定不移,不动不摇”的状态!
   
而初禅的其中一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言语寂静!
   
如果只是每天这样喃喃不休地“口念佛号”,那么什么时候能进入初禅呢?
   
如果不能进入初禅,又如何能达到“一心不乱”呢?
把大乘净土系列经典中教导的“专心系念、用心忆念、专注思惟”的“念佛”修行理论,解读成“口念佛号”甚至“唱颂佛号”的修行方法,这是否完全违背了净土系列经典上的真实教导呢?
    可是考虑到一千多年来无数念佛人的修行实践,我还是衷心地希望:
1.  昙鸾法师的解读,是正确的;
2.  明慧法师的辨析,是错误的!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