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星期六

佛门纪事-128

赵州禅师在自己的教授师南泉普愿和尚的身边,参禅修行达到所谓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见与佛齐、成佛作祖”之后,就正式辞别恩师“下山”,继续自己游方参学的禅僧生涯。

根据传记文献记载,此时这位已经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见与佛齐、成佛作祖”的赵州禅师,他不仅曾经参访过南北诸省的多处名山古刹,并且还与多位禅门大德有过“真刀真枪”的面对面的所谓“禅宗机锋”直接往来。

据说赵州禅师在八十岁的时候,才来到燕赵之地的赵州观音院(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驻锡传法长达四十年时间,直到一百二十岁去世。因此在教化四众弟子的过程之中,赵州禅师也有即兴创造了很多堪称是十分精彩的禅宗公案,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

 

问: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

师曰:镇州出大萝卜头。

 

阅读禅宗公案之前,首先就要提醒自己:必须要学会适应历代禅宗师徒们的答非所问,也就是从来都不会好好地说话!

现以这段对话为例,我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的正常人,或者说是99%以上的正常人,在遇到有人询问自己是否「亲见」过某某人的时候,基本上都是“Yes or No”的简洁和直接地回答。

可是,对于深得华夏老庄思想精髓和继承魏晋玄学语言风格的汉地禅宗师徒们来说,绝对不能这样直截了当地回答!

否则,神秘感何在?玄妙感何在?深奥感何在?

因此,无论是禅宗师徒们之间的直接提问,还是禅门僧尼之中的对话回答,都是努力要让对方听得一楞、听得一头雾水、听得不知所措、听得找不着东西南北!

这些语言对话的风格,本来就是可以直接上溯到“竹林七贤”的法脉传承!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曰:台山路向什么处去?

婆曰:蓦直去。

僧便去。

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

后有僧举似师,师曰:待我去勘过。

明日,师便去问:后山路向什么处去?

婆曰:蓦直去。

师便去。

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

师归院谓僧曰: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一次社会生活之中的简简单单地问路(可以确定不是询问佛法如何闻思修证),一次日常生活里面的简洁直接地回答(可以确定不是讲解如何参禅、坐禅、修行),一位普普通通的人间老阿婆,她甚至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天人师发现的苦集灭道和教授的闻思修证!

但是,对于长年累月地浸淫在附佛外道理论和教法之中的汉地禅宗师徒们来说,这位老阿婆的禅宗见地和禅功修行等等,甚至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前面的那一位问路僧和后面的这一位举报僧!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汉地禅宗师徒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来就不知道古代天竺历史上的那位世尊天人师教授的佛法闻思修证!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曰:和尚莫将境示人?

师曰:我不将境示人。

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还是答非所问,还是故弄玄虚,就是不会好好说话!

因此看到禅宗著名高僧赵州和尚这样的回答问题的方式之后,但凡是还有一点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们,不妨认真地询问自己:古代天竺历史上的那位世尊天人师,以及佛陀时代的那些著名的阿罗汉出家僧尼圣弟子们,特别是那位所谓的“西天禅宗初祖大迦叶尊者”,他/她们在面对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提出的这样的一个问题的时候,是否也会给予这样的答非所问的禅师风格的回复呢?

其实,在阅读古今中外的禅门公案和禅宗故事的时候,如果能够多用心想一想古代天竺历史上的佛陀时代的那些阿罗汉圣弟子们在面对类似的提问之时,他/她们可能会如何回答对方,那么基本上都不会陷入禅宗这种地地道道的附佛外道的所谓信仰和修行之中。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