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星期三

佛门纪事-97

师父好,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相应该是第四声,看相的相,孔子有教无类,故而对不同的道,不相而谋,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才是他倡导的大同世界另外,在浙江这边,济群法师的读书会和三级修学越来越多,身边的师兄们参与进去也越来越多,更有师兄还想去做菩提心戒,想请教一下师父的看法,打扰了,感恩

==========

在「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一段文字里面,如果这些不同的“道理(知识)、道德(价值观)、道路(方向)”等等,都是犹如商场超市里面的货物一样整整齐齐地公开摆放在那里,从而能够让大家(顾客)进行平等比较和自由挑选,那么「对不同的道」作出的这种「不相而谋,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解读,就不仅是一种华夏古人对于不同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的谦谦君子之风范,甚至还可以称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间求知态度与和平共处之正道。

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某种传统知识领域里面的“寄生者、潜伏者、混入者”,甚至是典型的“鸠占鹊巢、挂羊头卖狗肉”等等人事物,还是有必要给予批评、劝离和驱出。

例如,1.“灵山会上,世尊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的所谓禅宗传承法脉;

2.“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所谓“四弘誓愿”;

3.三步一磕头,朝山拜山修行;

 



4.佛教出家僧尼公开组团吹拉弹唱等等。

 




因为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的商业领域里面,许多真正的生产厂商也是一直都在运用法律规定,公开打击那些造假者和售假者。

纵然是众所周知的有着“温良恭俭让”性格的孔老夫子,他的个人态度也是:「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我对当代佛教界里面的某些出家僧尼发起的所谓“读书会三级修学菩提心戒”等等,个人认知如下:

1.读书会”基本上都是为一些平时不怎么认真读书的人们,或者是平时没有时间读书,或者是直到成年之后也没有养成每天读书习惯的人们而发起和设置。

真正的已经养成每天读书思考写作的人们,基本上都不会加入这种所谓的读书会,除非是另有其它的一些原因。例如,交际应酬、商业拓展、产品销售和人脉扩展等等。

 

2.三级修学”纯粹就是一些自己都不清楚佛法如何闻思修证的佛教界出家僧尼们,在现代信息化社会里面“鼓捣”出来的一种看似系统完整的所谓佛教修学体系。

其实就是把一群根本不懂佛法如何闻思修证的社会大众,聚集在某一位特定的出家僧尼的座下,然后再安排几位担任着不同角色的出家或者在家“托儿”,负责对大家进行日常通知、活动安排、精神引导和洗脑驯化。 

 

3.菩提心戒”这些玩意,一看就是天竺大乘佛教时代和中国汉传佛教里面的特色产品。

因为佛陀时代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甚至是直到阿育王时代的第三次结集完成时候的天竺佛教界里面,都是只有众所周知的、犹如天上的日月光华和掌中的几片树叶一样的、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三皈五戒和八关戒斋,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梵网菩萨戒、瑜伽菩萨戒”和这种“菩提心戒”!

当然,后来确实是都有出现了,而且还有很多人信受奉行。

对此,我的态度是:

谁爱相信,就尽管去相信好了!

谁喜欢受持,就尽管去受持好了!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