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的著名禅师们留下来的一场场对话开示、一次次互动演出和一则又一则的所谓的“禅门机锋”和“禅宗公案”等等,我的个人经验是:
1.越是缺乏古代天竺佛陀时代的闻思修证教理知识、缺乏早期佛教的基础内容法义和缺乏异国他乡的社会生活常识的佛教界出家僧尼与社会大众等等,就越是容易“中招”相信禅宗师徒们的江湖忽悠话语术和附佛外道以假乱真的佛门“寄生”套路。
2.任何一位内心善良和言行正派的,特别是绝对无意于在汉传佛教界这个大环境里面“浑水摸鱼”企图捞取权钱名利的人间成年男女,他/她只要能够部分地如实知道古代天竺佛陀时代的出家和在家声闻弟子们的闻思修证内容,或者是部分地如实知道所谓的“西天禅宗初祖”大迦叶尊者为代表的佛教出家僧尼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基本言行举止,他/她都不会相信所谓的禅宗师徒们的法脉传承鬼话和附佛外道修行内容。
简单分享以上两点个人经验之后,继续点评长春袁师整理的唐代著名禅宗高僧赵州和尚的开示公案。
一
「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
师曰:“吃粥了也未?”
曰:“吃粥了也。”
师曰:“洗钵盂去。”
其僧忽然省悟。」
可以看出,赵州禅师对待这位初来参学的出家人很慈悲,首先就是询问他“吃过饭了没有?”当听到这位出家人回答说已经吃过饭之后,赵州禅师直接又命令他洗钵盂去。
此处有两解:
(一)在某些丛林寺院里面,僧众集体过堂吃饭之后,已经有安排负责行堂的出家僧众统一清洗钵盂。如果是这种情况,则可以视为赵州和尚安排这位新来的出家人加入行堂僧众的队伍,从此开始负责每天行堂的所有工作(包括饭后为大众清洗钵盂)。
(二)如果不是上述原因,那么赵州和尚的「洗钵盂去」纯粹就是信口开河、明知故问和故弄玄虚。因为在汉传佛教界里面,可以肯定地说,对于任何一位外出参学的出家僧尼,他/她在刚刚到达的一处丛林寺院里面随众过堂吃饭之后,如果寺院没有安排专人负责清洗钵盂,那么他/她必定是要自己清洗自己的钵盂。
因此赵州和尚作为一寺之主,如果所在寺院里面,已经有统一安排专人负责饭后清洗钵盂,根本就无需出此一语。
如果是所在寺院里面,并没有安排专人在饭后负责为大众师清洗钵盂,大众师在过堂用餐之后,都是各人清洗各自的钵盂,那么赵州禅师更不必多此一句「洗钵盂去。」
可是,大家现在都知道这位初来参学赵州和尚的出家人,他的真正目的和心愿是来闻思修证佛法,并不是仅仅为了吃粥饭和洗钵盂。
赵州和尚心里更清楚这位出家人慕名而来参学的真正目的。
然而真正问题是:这位著名的赵州禅师,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世尊天人师教授的佛法闻思修证!
否则,他也不会长年累月地净是玩弄这些所谓的“答在问处、主客双遣、打破疑情、截断众流”等等中国禅宗特有的语言和行为艺术。
二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这一则禅宗故事,可能是赵州和尚生前留下的最为著名的一个禅门公案。因为即使在千年的光阴已经流逝过去之后,仍然还是有人为这个故事作词、谱曲和演唱。
例如,「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可是,只要自己不是禅宗的狂热迷信者或者愚痴崇拜者,那么自己立刻就能清清楚楚地知道:
(一)即使是经过长期用功和努力“多闻”之后,自己仍然还是「空持百千偈」,也就是“未解如来真实意”,但是事实上,自己对于佛法闻思修证的认知,仍然还是要远远地超过那些将别人闻思学习佛法的时间,用来“吃茶、饮茶、品茶”的不学无术的一帮家伙!
因为任何一位能够「空持百千偈」的佛弟子,毫无疑问,他/她都是一位认真闻思佛法的多闻者。
佛陀在早期经典里面,更是多次地公开赞叹多闻和鼓励弟子们多闻!
这个道理,就像今天社会生活之中的任何一位能够熟练背诵成百上千首唐诗或者宋词的人一样,即使他/她现在还不能写出优秀的诗词,但是他/她对于诗词内容的熟悉程度和诗词音韵的感知能力,也是远远胜过无数的还不能熟练背诵成百上千首唐诗宋词的人们。
(二)如果没有遵循着“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的这些必修功课,那么纵然是已经吃茶一百次、已经饮茶一千次、甚至是已经喝茶或者品茶一万次,实际上自己在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所谓“平常心是道、禅茶一味”里面,仍然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法盲和愚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