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随佛禅师:《阿育王时代变造佛教之史探》(上)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
===========
「还原“贪爱五阴有苦”的四圣谛,舍弃“五阴是苦”的错误四圣谛,」--简介-5
「还原“先断无明,后断贪爱”,舍弃“十结”及四种圣贤的论义,重现“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的“一乘菩提道次第”。」--简介-5
「虽然目前各派佛教都不反对因缘法、四圣谛,但是都受到《舍利弗阿毗昙论》的不当影响,偏向“破邪即显正”的讹误,误依“无常、苦、非我”、“空、如幻”或“唯识、唯心”作为认识论,忘失“缘起”是诸法轴心的真实义。」--简介-7
「舍弃部派佛教以“无常、苦、非我”及大乘菩萨道用“空、唯心、唯识”作为认识诸法实相的岔路,回归“缘起”是佛法主轴,“四圣谛”为菩提道次第的佛教,」--简介-7
「自后期大乘追溯法源,度过初期大乘、部派佛教的讹误,最终在思想、实践的主轴,彻底回归佛陀亲教的因缘法、四圣谛。」--简介-8
「《梵网经》:近代学术界已认定,该经是出自梁武帝时代(C.E.502~549)建康教团的编撰。」--引述-5
「佛灭后119年,阿育王登位第四年(268 B.C.E.)阿育王进行“掌控佛教”的政策,逼迫王弟帝须出家,王族阿嗜等多人,也随同帝须出家于目犍连子帝须学团。」--引述-9
「佛灭后121年,阿育王登位第6年(266 B.C.E.),阿育王安排王子摩哂陀、王女僧伽蜜多依止目犍连子帝须学团出家。」--引述-9
「佛灭后122年,阿育王登位第7年(265 B.C.E.),目犍连子帝须配合阿育王,让王族逐步掌控目犍连子帝须学团,并静居阿休河山编纂变造佛法的《舍利弗阿毗昙论》。」--引述-9
「佛灭后124年,阿育王登位第9年(263 B.C.E.),阿育王、目犍连子帝须、目犍连子帝须学团共同合作,排除“分别说者”以外的僧团,举行分别说部学团的结集。」--引述-9
「佛灭后125年,阿育王登位第10年(262 B.C.E.),分别说者学团的结集,历经九个月完成。目犍连子帝须领导“分别说者”编集出糅杂异道思想的《舍利弗阿毗昙论》,并依《舍利弗阿毗昙论》的论义,改编“第二次结集”集成的四部经典,集出古、新糅杂的“分别说部三藏”。」--引述-9
「佛灭后125年,阿育王登位第10年(262 B.C.E.),阿育王支持分别说部学团为主的传教,传教团开始将“分别说部三藏”传往印度全境及周边地区。阿育王藉分别说部学团掌控、变造佛教,建立合乎孔雀王朝统治利益的“变型佛教”。」--引述-9
「佛灭后约125年,阿育王登位约第10年(262 B.C.E.),阿难系摩偷罗僧团第三师优波鞠多,举行“第三次经律结集”,目的是保持“第二次经律结集”的四部圣典、律藏,抗拒新编的“分别说部三藏”。」--引述-9~10
「佛灭137年,阿育王登位第22年(250 B.C.E.),分别说部正式分裂为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此时,楞伽岛(铜掌国,今斯里兰卡)成为孔雀王朝的藩属国,摩哂陀正式将分别说部传入楞伽岛。此时,印度佛教共有五部僧团,分别是阿难系摩偷罗僧团、优波离系毗舍离僧团、以及分别说系三部。除摩偷罗僧团以外,其余四部僧团开始编集自派新经诵(《经集》《小部》或《杂部》)。」--引述-10
「佛灭后约250年(137 B.C.E.),“古新律争”之后数年,原自称是“多闻众”的阿难系摩偷罗僧团,有迦旃延尼子接受《舍利弗阿毗昙论》的论义,著作《发智论》。《舍利弗阿毗昙论》是摩偷罗僧团抗拒的异说,《发智论》造成摩偷罗僧团的争端及分裂,分裂为重经的雪山部、重论的说一切有部。」--引述-11
「佛灭后约360~400年(27 B.C.E.~C.E.13),说一切有部内有不满重论发展的鸠摩罗多,主张以阿难为师、依经为量,形成重经的经量部,对抗重论的说一切有部。」--引述-12
「佛灭后1666年(C.E.1279),是南传佛教比丘尼最后的活动记录,以后再无南传佛教比丘尼的讯息。」--引述-12
「自佛灭后三百年,公元前一世纪起,印度部派佛教各派开始共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但是佛教僧团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绝对不是真正的史实。真正的史实,是佛教分裂为经师传承(阿难系)的摩偷罗僧团、律师传承(优波离系)的毗舍离僧团、论师系统(目犍连子帝须学团)的分别说部及附佛的大天学团等三大派。」--引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