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喜爱品》了参法师译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Dhammapada《法句经》
第十六 喜爱品Piyavaggo
209 专事不当事,不事于应修,弃善趋爱欲,却羡自勉者〔1〕。
〔1〕比丘为欲乐所迷,放弃行道,过着俗人生活,后见修道成就者,却空自羡慕。
210 莫结交爱人,莫结不爱人。不见爱人苦,见憎人亦苦。
211 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212 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怖;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213 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214 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215 从欲乐生忧,从欲乐生怖;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恐怖。
216 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217 具戒及正见,住法〔2〕知真谛〔3〕,圆满自所行〔4〕,彼为心人爱。
〔2〕指四果向、四果及涅盘九种殊胜法。
〔3〕指四圣谛。
〔4〕指戒定慧。
218 渴求离言法〔5〕,充满思虑心,诸欲心不着,是名上流人〔6〕。
〔5〕涅盘。
〔6〕「上流人」(Uddhamsoto)指近于涅盘的不还果(Anaggmi)。
219 久客异乡者,自远处安归,亲友与知识,欢喜而迎彼。
220 造福亦如是,从此生彼界,福业如亲友,以迎爱者来。
明慧注一:
209 专事不当事,不事于应修,弃善趋爱欲,却羡自勉者。
“专”:专注、专心、专门、专业、专长;
“事”:学习、演练、从事、爱好、兴趣、技能;
“不当”:佛教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不应当专注和从事的某些专业领域与兴趣爱好;
“应修”:佛教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的目标、使命、义务与要求。
举例来说:
佛教在家弟子,不应当从事“屠杀生命、研发武器、制造贩卖毒品、拐骗买卖妇孺、生产制作各种酒类、赞叹宣扬暴力思想和野蛮行为”等等。
佛教出家僧众,不应当从事“琴棋书画练习、音乐歌舞表演、江湖杂耍武术、算命相面风水占卜、甚至是世人普遍称赞的可以救死扶伤的中西医术”等等。
这也不许从事,那也不许学习,佛教在家弟子应当从事于哪些职业呢?
佛教出家僧众应当努力于哪些专业呢?
这两个问题如果真正思考清楚了,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迅速生起“择法觉支”,还能帮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分辨出佛教界的真假善知识!
否则,很有可能会把那位当众宣布自己“还要把19大报告再抄写十遍”的“印顺大和尚”认为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一位真正的义学高僧。
明慧注二:
211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有了“爱心”,可以在善知识地指导下,经过闻思修证,慢慢升华成“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扩展为“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
但是有了“爱着(执著)”,就会引生出很多牵挂、思念、甚至怨恨(憎)。
宋朝词人柳永,由于“爱着”深重,从而写下了“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人辛弃疾,也是由于“爱着”深重,竟然发出了“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
大将军岳飞,更是由于“爱着”深重,甚至吼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三位历史名人的词作,一者充满爱慕爱恋和别离伤感;二者感慨知音难觅和自怜哀怨;三者吼出仇恨憎恨和北伐决心。
各人的历史功过和是非恩怨暂且不谈,其词作中的一个共同点,都是经由“爱着”生出和生起的内心情感以文字形式淋漓尽致地得以表现。
明慧注三:
212 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怖;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213 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经常念诵、思惟这几首偈文,可以消除家人(夫妻、父母、儿女)之间的牵挂、担心或埋怨、憎恨。
明慧注四:
217 具戒及正见,住法知真谛,圆满自所行,彼为心人爱。
佛陀教导的(佛法)闻思修证,有什么复杂、神秘和艰难呢?
只要能够遵守基本的原则、规则和要求(具戒);
只要能够确立清晰的修学目标:沙门四果(住法);
只要能够知道佛法的核心所在:四圣谛、八正道(知真谛);
只要能够按照正确的学习步骤: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圆满自所行);
那么迅速生起择法觉支、顺利走入清净法流、悄悄证得沙门四果、今生亲自体验到“现法乐住”等等,这只是一个或快或慢和时间早晚的结果。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走错路了,很有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或多种结果了。
例如:明明是“三皈依”,您偏偏要接受“四皈依”,您还以为是“买一送一”,自己又多了一份保险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