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1日星期四

法句经·婆罗门品


法句经·婆罗门品》了参法师译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Dhammapada《法句经》

第二十六  婆罗门品1

1〕这里所说的婆罗门(Brahmana)是指断惑证真的人,和通常所讲的婆罗门意义不同。读本品颂文可知。

383 勇敢断除于(欲)流,汝当弃欲婆罗门!若知于诸蕴2灭尽,汝便知无作(涅盘)。

2〕生命的要素。

384 若常住于二法3,婆罗门达彼岸;所有一切系缚,从彼智者而灭。

3〕止与观二法。

385 无彼岸此岸4,两岸悉皆无,离苦5无系缚,是谓婆罗门。

4〕彼岸为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此岸为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不着我与我所,故说彼无内外六处。
5〕原文dara亦可译作「怖畏」。

386 彼人入禅定,安住离尘垢,所作皆已办,无诸烦恼漏,证最高境界,是谓婆罗门。
387 日照昼兮月明夜,刹帝利武装辉耀,婆罗门禅定光明,佛陀光普照昼夜。
388 弃除恶业者,是名婆罗门。行为清净者,则称为沙门,自除垢秽者,是名出家人
389 莫打婆罗门!婆罗门莫瞋,打彼者可耻,忿发耻更甚!
390 婆罗门此非小益:若自喜乐制其心。随时断除于害心,是唯得止于苦痛。
391 不以身语意,行作诸恶业,制此三处者,是谓婆罗门。
392 正等觉者所说法,不论从何而得闻,于彼说者应敬礼,如婆罗门6敬圣火。

6〕这里是指印度的婆罗门教徒。

393 不因髻发与种族,亦非生为婆罗门。谁知真实7及达摩,彼为幸福08婆罗门。

07〕指四谛。
8〕「幸福」(Sukhi)锡兰版本作Suci,则应译为「清净」。

394 愚者结发髻,衣鹿皮9何益?内心具(欲)林,形仪徒严饰

9〕在印度有些异教徒用鹿皮作坐具或作衣穿。

395 诸着粪扫衣10,消瘦露经脉,林中独入定,是谓婆罗门。

10〕「粪扫衣」是出家人把人家丢掉的碎布捡来,洗干净后,把它联缀起来作袈裟穿的。

396所谓婆罗门,非从母胎生。如执诸烦恼,但名说「菩」者11若无一切执,是谓婆罗门。

11〕原文Bhovaadibho + vaadin,译为「说菩」。因为印度的婆罗门教徒谈话之时,称呼对方为「菩-- Bho」(喂)!但这是他们一个特别尊称的字。

397 断除一切结,彼实无恐怖,无着离系缚,是谓婆罗门。
39812除皮带与缰,及断绳所属,舍障碍觉者,是谓婆罗门。

12〕本颂都是从马的各种束缚的譬喻说的:「皮带」喻瞋恚。「缰」喻爱欲。「绳」喻六十二邪见。「所属」(马勒等)喻潜伏的习性(旧译作「随眠」,有七种--欲贪随眠,有贪随眠,瞋随眠,慢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无明随眠)。「障碍」喻无明。

398 能忍骂与打,而无有瞋恨,具忍刀强军,是谓婆罗门。
400 无有瞋怒具德行,持戒不为诸(欲)润,调御得达最后身──我称彼为婆罗门。
401 犹如水落于莲叶,如置芥子于针锋,不染着于爱欲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402 此世界中,觉悟消灭其自苦,放弃重负得解脱──我称彼为婆罗门。
403 有甚深智慧,善办道非道,证无上境界,是谓婆罗门。
404 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无家无欲者,是谓婆罗门。
405 一切强弱有情中,彼人尽弃于刀杖,不自杀不教他杀──我称彼为婆罗门。
406 于仇敌中友谊者,执杖人中温和者,执着人中无著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407 贪欲瞋恚并慢心,以及虚伪皆脱落,犹如芥子落针锋──我称彼为婆罗门。
408 不言粗恶语,说益语实语,不解怒于人,是谓婆罗门。
409 于此善或恶,修短与粗细,不与而不取,是谓婆罗门。
410 对此世他世,均无有欲望,无欲而解脱,是谓婆罗门。
411 无有贪欲者,了悟无疑惑,证得无生地,是谓婆罗门。
412 若于此世间,不着善与恶,无忧与清净,是谓婆罗门。
413 如月净无瑕,澄静而清明,灭于再生欲,是谓婆罗门。
414 超越泥泞13崎岖道,并逾愚痴轮回海,得度彼岸住禅定,无欲而又无疑惑,无着证涅盘寂静──我称彼为婆罗门。

13〕指贪欲等烦恼。

415 弃舍欲乐于此世,出家而成无家人,除灭欲乐生起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416 弃舍爱欲于此世,出家而成无家人,除灭爱欲生起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417远离人间缚,超越天上缚,除一切缚者,是谓婆罗门。
418弃舍喜不喜,清凉无烦恼,勇者胜世间14,是谓婆罗门。

14克服五蕴不使再生之意。

419遍知一切──有情死与生,无执善逝佛,是谓婆罗门。
420诸天乾闼婆及人,俱不知彼之所趣,烦恼漏尽阿罗汉──我称彼为婆罗门。
421前后与中间15,彼无有一物,不着一物者,是谓婆罗门。

15〕「前」是过去。「后」是未来。「中间」是现在。

422牛王16最尊勇猛者,大仙无欲胜利者17,浴己18(无垢)及觉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16〕原文Usabha译为牡牛或牛王,但这个称呼含有特殊的意义,是指一个强而超群无畏的人。
17〕克服烦恼魔、蕴魔和死魔,故名胜利者。
18〕印度人迷信他们于恒河桑拿,即可消除罪业。但这里是说他的心中没有垢秽之意。

423牟尼能知于前生,并且天界及恶趣,获得除灭于再生,业已完成无上智,一切圆满成就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明慧注一
383 若知于诸蕴灭尽,汝便知无作(涅盘)。
400 调御得达最后身,我称彼为婆罗门。
411 证得无生地,是谓婆罗门。
413 灭于再生欲,是谓婆罗门。
423 获得除灭于再生,我称彼为婆罗门。
以上五首偈语,如果能够闻思清晰,可以彻底断除佛法修学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邪知邪见。
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种根深蒂固的邪知邪见,因为中国佛教史上有很多祖师级的人物,他们出家学佛和刻苦修行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时间,不仅没有断除这一种根深蒂固的邪知邪见,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来自印度附佛外道的邪知邪见。
只要这种根深蒂固的邪知邪见不能破除,则“远离尘垢”的“清净法眼”不会生起和出现。
如果没有“清净法眼”的“观察”和“照见”,那么学佛修行路上的很多深不可测的陷阱和开满鲜花的歧途,都有可能会亲身体验一遍。

明慧注二
388自除垢秽者,是名出家人
佛陀是一位导师,辟支佛、阿罗汉也是教授师,他们有能力指导弟子们如何斩断和清除心中的贪瞋痴慢,但是却没有能力亲自动手为弟子们「自除垢秽」斩断和清除心灵中的各种各样的贪瞋痴慢。

明慧注三
402此世界中,觉悟消灭其自苦,放弃重负得解脱──我称彼为婆罗门。
佛陀教导的清净正法之特点是:1.此时可学;2.此处可修;3.此生可证。
那些长年累月地宣扬“我们要往生到另外一个什么世界里面才能更好地闻思修证佛法”的宗教师们,其实根本不懂佛法。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