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星期三

法句经·不放逸品·心品


法句经·不放逸品·心品》了参法师译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Dhammapada《法句经》
第二 不放逸品Appamaadavaggo

021无逸不死[1]道,放逸趣死路。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2]

022智者深知此[3],所行不放逸。不放逸得乐,喜悦于圣境[4]

023智者常坚忍,勇猛修禅定。解脱[5]得安隐,证无上涅盘。

024奋勉常正念,净行能克己,如法而生活,无逸善名增。

025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6],不为洪水[7]没。

026暗钝愚痴人,耽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

027莫耽溺放逸。莫嗜爱欲乐。警觉修定者,始得大安乐。

028智者以无逸,除逸则无忧,圣贤登慧阁,观愚者多忧,如登于高山,俯视地上物。

029放逸中无逸,如众睡独醒。智者如骏驰,驽骀所不及。

030摩伽[8]以无逸,得为诸天主。无逸人所赞,放逸为人诃。

031乐不放逸比丘,或者惧见放逸,犹如猛火炎炎,烧去大结、小结[9]

032乐不放逸比丘,或者惧见放逸,彼已邻近涅盘,必定不易堕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不死(Amata),又做甘露、涅盘。
〔注2〕因不放逸的人证得涅盘境界,便不会再有生死轮回的继续。放逸的人如死尸一样,不知向好的方面去努力。
〔注3〕此颂接续前颂而来。「此」即不要放逸而住于不放逸
〔注4佛,辟支佛及阿罗汉的境界
(明慧注:怎么没有52个阶位的菩萨们呢?还有等觉菩萨、妙觉菩萨、一生补处菩萨们呢?)

〔注5证得涅盘必须解除四种轭--欲轭(Kaamayoga),有轭(Bhavayoga),
见轭(Di.t.thiyoga),无明轭(Avijjayoga)。
〔注6〕犹如较高的陆地,可以作避免水灾的安全处。智者自己证得阿罗汉果,即不为烦恼所扰
(明慧注:知道、找到、来到阿罗汉圣者所在的地方,才是来到了“极乐世界”。)

〔注7〕是贪瞋痴等烦恼。
〔注8〕「摩伽」(Maghava)是帝释(Sakka)的别名。他未成帝释之前在人间的名字叫摩伽。因他勤于扫地,以此功德,得为诸天之主。
〔注9〕「结」(SamyojanaSannojana)在佛教的特殊意义,是指烦恼(Kilesa)。

第三 心品CITTAVAGGO

033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

034如鱼离水栖,投于陆地上,以此战栗心,摆脱魔境界。

035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036此心随欲转,微妙极难见。智者防护心,心护得安乐

037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1]。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038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信心不坚者,智慧不成就。

039若得无漏[2]心,亦无诸惑乱,超越善与恶[3],觉者无恐怖。

040知身如陶器[4],住心似城廓,慧剑击魔罗,守胜[5]莫染着[6]

041此身实不久,当睡于地下,被弃[7]无意识,无用如木屑[8]

042仇敌害仇敌,怨家对怨家[9]若心向邪行[10],恶业最为大

043(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属,若心向正行[11],善业最为大。
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这两句都是形容心的。
〔注2〕不漏落于贪欲。
〔注3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便不作新业,无论善业恶业都是超越了的。
(明慧注: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

〔注4〕易碎的。
〔注5〕「胜」利的果实是指进步的禅观境界。
〔注6〕不要染着于某种禅定境界,必须更求精进,努力向上。
〔注7〕将被丢在一边。
〔注8〕在南方佛教国家中,佛弟子将死时,例请僧作最后供养。僧人即为颂此偈三遍。
〔注9〕恶害。
〔注10〕使他的心趋向于十种恶(Akusala)––杀生(Panatipato),偷盗(Adinnadanam),邪淫(Kamesu micchacaro),妄语(Musavado),两舌(Pisuna vaca),粗恶语(Pharusa vaca),绮语(Samphappalapo),悭贪(Abhijjha),瞋恚(Vyapado),邪见(Micchaditthi)。
(明慧注:不正确的思想、见解、知识、观念、信仰,会引导自己轮回在六种不同的心念和环境之中。所为“知见出现错误,比犯戒还要可怕。”)

〔注11〕使他的心趋向于十种善(Kusala)––布施(Danam),持戒(Silam),修禅定(Bhavana),尊敬(Apacayanam),作事(Veyyavaccam),回向功德(Pattidanam),随喜功德(Pattanumodana),听法(Dhammasavanam),说法(Dhammadesana),正直见(Ditthujjukammam)。
(明慧注:如是因,生如是果;自己作业因,自己受业果;自作善恶,自受苦乐;真正明白佛法义理,才会主动接受和承担所作,才不会怨天尤人感慨。)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