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星期三

回归常识说分别


Wen-Ning He

学习佛法一段时间之后,许多佛弟子内心里面真正记住的一些名相概念之中,“不分别”以其广泛地知名度和流行范围,完全可以顺利登上“佛教名言金句”排行榜的前列。
很多已经不假思索地记住了这句“不分别”口头禅的佛教信众,如果只是提醒和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分别”,其实也不关别人的大事或小事,因为佛教界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既然是“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那么我在自己内心里面时刻提醒自己“不分别”,是防碍你们吃饭了?还是妨碍你们穿衣了?或者妨碍你们什么事情了?
事实上,任何一位只是要求自己“不分别”的佛弟子,都没有妨碍其他人的生活和工作。
但是,如果一位佛弟子经常主动地提醒和要求别人“不分别”,他/她就真的已经妨碍和影响了其他人的生活和工作。
因为“不分别”是佛教界已经走入清净法流的解脱圣者的觉悟心境,并不是日常生活中芸芸众生的未觉智能。
忽视了“不分别”的这个重要前提条件,只是提醒和要求刚刚学习佛法的初学弟子或信众牢记、遵守与奉行,这并不是来自善知识的教导,而是“对牛弹琴”一样的“瞎指挥”和“乱指导”。
“对牛弹琴”在中文语境里,并不是牛的愚痴,而是人的愚蠢。
那么,对于刚刚接触佛教、刚刚学习佛法的善男信女们,应当如何讲解“不分别”这个佛学名相概念呢?
个人意见如下:

一、肯定“不分别”是觉者心境

(一)在佛教里,有没有人能够做到“不分别”呢?
在佛教经典记载中、在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的历史长河里,从古到今,2600多年以来,已经有无数的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们,成功地契入了“不分别”、“无分别”、“亲见诸法实相”和“彻悟大觉心源”的觉者心境。

(二)在佛法中,什么人能够做到“不分别”呢?
在佛法中,所有的那些已经走入清净法流的出世间圣者,都能在心里自然生起“不分别”的平等心境。
现在和未来,所有的那些“依经”、“依律”、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和法次法向的出家僧众与在家弟子,也必定在有朝一日亲证“不分别”的觉者心境。

二、详述“有分别”是凡夫修行

“不分别”的觉者心境虽然是“决定有”、“真存在”和“可亲证”,但是却不能要求任何一位刚刚接触佛法、还在闻思阶段的出家学僧和在家学生努力遵守与严格奉行。
因为,凡夫地的学僧和学生,还有一段“闻思修证”、“信解行证”的道路要自己起步、自己上路、自己完成。
在自己还没有走完这段“闻思修证”和“信解行证”的道路之前,不要说不能去提醒和教导他人“不分别”、“不要分别”,甚至自己都是时时刻刻地处在“分别”之中。
现以普通人的上午生活为例:
1.早晨醒来,看到时间已经是六点了(不是五点或七点),这是“分别”;
2.决定继续睡或立刻起床,这是“分别”;
3.去洗手间洗漱(没有去客厅里面方便),这是“分别”;
4.到厨房准备早餐(没有去卧室里准备),这是“分别”;
5.热一包酸奶、煮一个鸡蛋、烤两片面包、削一只苹果,蔬菜水果蛋奶营养合理搭配,这是“分别”;
6.饭后准备出门上班,这是“分别”;
7.自己开车、乘公交车、网上约车、街上等候出租车,这是“分别”;
8.到了自己上班的公司(没有进入其它大厦),这是“分别”;
9.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没有走进他人房间),这是“分别”;
10.打开电脑,联接网络,查看和回复邮件,重要的人事,先作回复,这是“分别”;
11.处理完邮件,沏一杯绿茶(不是红茶、白茶、铁观音、岩茶),这是“分别”;
12.拿起电话通知财务部的王小华把昨天的贸易销售记录拿来核对(不是通知人事部的华晓丹),这是“分别”;
13.快要下班了,决定去公司餐厅吃午饭(不是到云林大酒店吃午餐),这还是“分别”……
事实上,任何一位没有走入清净法流的普通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在时刻不停地分别着。
那么开始学习佛法之后呢?
学习佛法之后,仍然是在不停地分别:
1.思考清净正法、相似像法、外道邪法之不同,这是“分别”;
2.学习佛教历史、佛陀生平、佛陀教导(不是道教历史和老子、不是基督教历史和耶稣、不是伊斯兰教历史和默罕墨德),这是“分别”;
3.聆听正道法师说法(不是观看同法大师绘画),这是“分别”;
4.修学安般念(不是念佛,也不是参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这是“分别”;
5.前往雷音寺看望自己的皈依师父(不是龙泉寺自己的授业恩师),这是“分别”;
6.决心从此开始奉行人间菩萨道(不是从此开始走向须陀洹果),这还是“分别”……
因为知道凡夫俗子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无法做到“不分别”,是以佛陀的教导是在日常生活中,从闻思法义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分别(能够分别真假、善恶、是非、正邪)。
有了这个分别能力(择法觉支)之后,再通过内观禅定的修学,逐渐走向和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解脱圣者一样的不分别与无分别。
因此,对于刚刚学习佛法的善男信女们,不是去提醒和教导他/她们“不分别”、“不要分别”,而是要提醒和教导他/她们学会分别、用心分别和仔细分别。
只有这样,才能从时刻“分别”的凡夫之地,慢慢契入“不分别”的觉者心境。
如果不经过这个“学会分别”、“用心分别”和“仔细分别”的长期阶段,想立刻达到“不分别”的圣者心境,从文学作品里面的记载来说,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罢。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注意了:这只是神话小说里面的记载,并不是佛教经典里面的闻思修证。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