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星期三

什么是参学


Wen-Ning He

现代社会生活中,由于交通条件的迅速改善和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特别是随着“旅行、旅游、走向远方、看看世界”等生活娱乐理念慢慢被许多人们所信受奉行,佛教界某些出家僧众的身影也陆续出现在国内外的很多著名旅游区和风景点里面。
如果要问:“佛教界的出家僧众,或单独或集体来到这些国内外的某些著名旅游区和风景点里面做什么呢?”
一个常见的回答是:“我(我们)来参学。”
可是,什么是佛教界的“参学”呢?
:拜访、亲近、供养、礼敬、问道于某些精通佛法的高僧大德和大善知识;
:向证得沙门果位的高僧大德和大善知识们求学、求法、问学、问道、依止和受教。
这才是佛教界出家僧众走向远方“参学”的唯一目标和真正意义。
以大乘佛教里面有着“经中之王”盛誉的《华严经》为例:善财童子渐次游行,十有二年」、「渐次而行,经由一百一十余城已」,历经“百城烟水”的长途跋涉和长期参学,在连续拜访了“五十三位高僧、大德和大善知识”之后,才圆满证得大乘佛法中的最高果位。

【时,福城人闻文殊师利童子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无量大众从其城出,来诣其所。……复有五百童子,所谓:善财童子、善行童子……如是等五百童子,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顶礼其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来集,……复于是时,观察善财以何因缘而有其名?
知此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于其藏上,地自开裂,生七宝芽,所谓: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码碯。善财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肢分端正具足;其七大藏,纵广高下各满七肘,从地涌出,光明照耀。复于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宝器,种种诸物自然盈满。……如是等五百宝器,自然出现。又雨众宝及诸财物,一切库藏悉令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
又知此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信解广大,常乐亲近诸善知识,身、语、意业皆无过失,净菩萨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其心清净犹如虚空,回向菩提无所障碍。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观察善财童子已,安慰开谕,而为演说一切佛法。……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为善财童子及诸大众说此法已,殷勤劝谕,增长势力,令其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忆念过去善根作是事已,即于其处,复为众生随宜说法,然后而去。
尔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所闻佛如是种种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文殊师利而说颂曰:……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善财白言:「唯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德云比丘当为汝说。」
尔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头顶礼足,繞无数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
辞退南行,向胜乐国,登妙峰山,于其山上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观察求覓,渴仰欲见德云比丘。经于日,见彼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见已往诣,顶礼其足,右繞三匝,于前而住,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行?乃至应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我闻圣者善能诱诲,唯愿垂慈,为我宣说:云何菩萨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能请问诸菩萨行。如是之事,难中之难。……
渐次游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周遍推求解脱长者。既得见已,五体投地,起立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证一切佛平等故……为欲持一切佛法故,为欲解一切佛法故……我闻圣者善能诱诲诸菩萨众,能以方便阐明所得,示其道路……唯愿圣者为我宣说: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随所修习,疾得清净,疾得明了!」
……渐次游行,至三眼国,于城邑聚落、村邻市肆、川原山谷、一切诸处,周遍求覓善见比丘
……渐次游行,至海住城,处处寻觅此优婆夷。时,彼众人咸告之言:「善男子!此优婆夷在此城中所住宅内。」善财闻已,即诣其门,合掌而立。
……渐次游行,或至人间城邑、聚落,或经旷野、岩谷、险难,无有疲懈,未曾休息。然后乃至妙光大城,而问人言:「妙光大城在于何所?」……
……尔时,善财童子于不动优婆夷所得闻法已,专心忆念所有教诲,皆悉信受,思惟观察。渐渐游行,经历国邑,至都萨罗城,于日没时入彼城中,廛店、邻里、四衢道侧,处处寻觅遍行外道
……渐次游行,至险难国宝庄严城,处处寻觅婆须蜜多女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至善度城,诣居士宅,顶礼其足,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妙意华门城,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顶礼其足,右繞毕已,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尔时,善财童子依弥勒菩萨摩诃萨教,渐次而行,经由一百一十余城已,到普门国苏摩那城,住其门所,思惟文殊师利,随顺观察,周旋求覓,希欲奉觐
是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着,于少功德便以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
……当是之时,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刹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法轮等、辩才等、言辞等、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华严经入法界品》,唐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

正确理解了“参学”的原意,自然会想到大乘佛教界里面经常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参学”活动,其最初用意也是完全符合早期佛教里面的学习(学法)顺序:

.亲近善知识--拜访、亲近、供养、礼敬、问道于某些精通佛法的高僧大德和大善知识。
1.辞退南行,向胜乐国,登妙峰山,于其山上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观察求覓,渴仰欲见德云比丘。经于日,见彼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见已往诣,顶礼其足,右三匝,于前而住,

2.渐次游行,至三眼国,于城邑聚落、村邻市肆、川原山谷、一切诸处,周遍求善见比丘

3.渐次游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周遍推求解脱长者。既得见已,五体投地,起立合掌,

4.渐次游行,至险难国宝庄严城,处处寻觅婆须蜜多女

5.渐次游行,至海住城,处处寻觅此优婆夷

.听闻正法--向证得沙门果位的高僧大德和大善知识们求学、求法、问学、问道、依止和受教
1.我闻圣者善能诱诲诸菩萨众,能以方便阐明所得,示其道路……唯愿圣者为我宣说: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随所修习,疾得清净,疾得明了!」

2.「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3.「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2〈之三〉「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修行佛法?云何积集佛法?云何备具佛法?云何熏习佛法?云何增长佛法?云何总摄佛法?云何究竟佛法?云何净治佛法?云何深净佛法?云何通达佛法?我闻圣者善能诱诲,唯愿慈哀,为我宣说。」CBETAT10no. 279p. 336c4-11

.如理思惟聆听善知识的教导之时,用心记忆;记住善知识的教导之后,用心思惟。
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3〈之四〉「尔时,善财童子以善知识故,于一切智法,深生尊重,深植净信,深自增益;礼弥伽足,涕泗悲泣,绕无量匝,恋慕瞻仰,辞退而行。尔时,善财童子思惟……深入……忆念……观察……成就……净治……明利……坚固……住持……净治……思惟……具不坏信;其心坚固,犹如金刚及那罗延,无能坏者;守持一切善知识教,于诸境界得不坏智;」CBETAT10no. 279p. 338b14-28

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3〈之四〉「时,善财童子顶礼解脱长者足,右绕观察,称扬赞叹,思惟恋仰,悲泣流泪——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由善知识见一切智;于善知识不生违逆,于善知识心无谄诳,于善知识心常随顺;于善知识起慈母想,舍离一切无益法故;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出生一切诸善法故。——辞退而去。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彼长者教,观察彼长者教,忆念彼……思惟彼……深入彼……趣向彼……明见彼……解了彼……分别彼……思惟彼……了达彼……修行彼……发起彼……渐次南行,至阎浮提畔摩利聚落,周遍求觅海幢比丘。」CBETAT10no. 279p. 340a23-b11

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3〈之四〉:「尔时,善财童子一心观察海幢比丘,深生渴仰,忆念彼……思惟彼……思惟彼……思惟彼……思惟彼……思惟彼……思惟彼……思惟彼……思惟彼……如是住立,思惟观察,经一日一夜,乃至经于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乃至六月,复经六日。」CBETAT10no. 279p. 342a25-b4

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3〈之四〉「时,善财童子于海幢比丘所,得坚固身,获妙法财,入深境界,智慧明彻,三昧照耀,住清净解,见甚深法,其心安住诸清净门,智慧光明充满十方,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五体投地,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恭敬瞻仰,思惟观察,咨嗟恋慕,持其名号,想其容止,念其音声,思其三昧及彼大愿所行境界,受其智慧清净光明;辞退而行。」CBETAT10no. 279pp. 342c23-343a1

.法次法向按照善知识的教导开示、依照经典的学习要求,依次闻思修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80〈之二十一〉「当是之时,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刹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法轮等、辩才等、言辞等、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CBETAT10no. 279p. 442b21-26

《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善财童子学习佛法的“闻思修证”经历,才是大乘佛法里面“参学”的最好注释和最佳榜样。
今天佛教界的出家僧众经常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参学”,如果既不是以“寻访、拜访高僧大德和大善知识”为目的,也不是以“向高僧大德和大善知识求学、求教、问法、问道”为目的,那么这样的“参学”其实已经彻底失去佛法中参学的全部意义了。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