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道品》了参法师译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Dhammapada《法句经》
第二十 道品 Maggavaggo
273 八支道中胜,四句〔1〕谛中胜,离欲〔2〕法中胜,具眼〔3〕两足胜。
〔1〕「四句」--苦,苦集,苦灭,苦灭道。古译简称「苦集灭道」。
〔2〕指涅盘。
〔3〕指佛陀。佛具五眼--肉眼,天眼,慧眼,佛眼,一切智眼。
274 实唯此一道。无余知见净。汝等顺此行。魔为之惑乱。
275 汝顺此(道)行,使汝苦灭尽。知我所说道,得除去荆棘〔4〕。
〔4〕欲贪瞋痴等。
276〔5〕汝当自努力!如来唯说者〔6〕。随禅定行者,解脱魔系缚。
〔5〕斯里兰卡僧侣有时开会议论重大事情,常以此颂为呼喊的口号。
〔6〕如来仅为说示其道路而已。
277『一切行〔7〕无常』,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7〕一切存在的东西。
278『一切行是苦』,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279『一切法无我』,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280 当努力时不努力,年虽少壮陷怠惰,意志消沈又懒弱,怠者不以智得道。
281 慎语而制意,不以身作恶。净此三业道,得圣所示道。
282 由瑜伽〔8〕生智,无瑜伽慧灭。了知此二道,及其得与失,当自努力行,增长于智慧。
〔8〕「瑜伽」(yoga)即定。
283 应伐欲稠林,勿伐于树木。从欲林生怖,当脱欲稠林。
284 男女欲丝丝,未断心犹系;如饮乳犊子,不离于母牛。
285 自己断除爱情,如以手折秋莲。勤修寂静之道,善逝〔9〕所说涅盘。
〔9〕「善逝」(Sugato)即佛陀。
286『雨季我住此,冬夏亦住此』,此为愚夫想,而不觉危险〔10〕。
〔10〕不知何处何时及怎样死的危险。
287 溺爱子与畜,其人心惑着,死神捉将去,如瀑流睡村。
288 父子与亲戚,莫能为救护。彼为死所制,非亲族能救。
289 了知此义已〔11〕,智者持戒律,通达涅盘路,迅速令清净。
〔11〕指前颂的意义。
明慧注一:
274 实唯此一道。无余知见净。汝等顺此行。魔为之惑乱。
佛教界向来有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道路)”之说,于是很多人“因文解义”理解成:佛教里面有无数种“因人而异”的修行方法、有无量无边、不可统计和不可思议的各种修行方法……
但是,如果稍微仔细观察,我相信任何一位头脑正常的人都会发现古今中外的佛教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和流行过的修行方法(包括外道传入佛教界的“相似佛教修法”)最多也不会超过一百余种(法门、道路)。例如:修定、参禅、念佛、观心、持咒、诵经、供养、布施……
如果依据早期佛法经典,则不仅没有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道路)”之说,甚至是只有“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第22·大念住经》:「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
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
世尊如是曰:「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盘,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
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
如实知:『此是苦之集。』
如实知:『此是苦之灭。』
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
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生者何耶?
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
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
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
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
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
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戚、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
复次,诸比丘!悲者何耶?
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
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
复次,诸比丘!恼者何耶?
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
复次,诸比丘!闷者何耶?
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
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
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乃至……
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乃至……
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乃至……
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法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实非于忧、悲、恼、闷法之下,我等不愿意忧、悲、苦、恼、闷法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
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
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
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
『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盘,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
世尊如是说已,彼随喜之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CBETA,N07,no. 4,p.
298a8-11)
明慧注二:
276 汝当自努力!如来唯说者。随禅定行者,解脱魔系缚。
这一偈文,如果详细展开阐释,其威力不仅可以彻底粉碎“佛陀保佑、菩萨感应、上师加持、活佛灌顶(开顶)”等邪知邪见,还可以澄清“佛陀在六道之中随处现身、教化众生”的宗教幻想和佛教神话。
因为:
1.佛陀只是极少数自己愿意主动前来接受佛法闻思修证的天上有情和人间众生的导师。
即使是在佛陀住世时代,自己愿意和主动前来向佛陀请教(求法、问道)的天上有情与人间众生,相对于欲界天人数量和人间众生总数来说,也只不过是善根、福德和因缘具足的极少数人。
2.佛陀只能教导天上有情和人间众生。
3.佛陀不能教导(无法沟通、无法指导)已经出生在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和阿修罗道里面的有情生命,其原因是:
地狱道众生,每日受苦服刑,无暇闻法;
饿鬼道众生,常为饥渴所迫,无心闻法;
畜生道众生,惟念水草,愚昧无知,没有能力闻法;
阿修罗道众生,贡高我慢,经常随意纂改和任意增减佛法。
4.六道里面,只有天上有情和人间众生,才能接受佛陀教导和闻思修证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