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ing He
接触过佛教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的人们,我相信其中有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一次或多次的“不分别”、“不要分别”、“不要去分别”这样的“佛法开示”和“佛学讲座”。
类似的“佛法开示”和“佛学讲座”听多了,于是很多内心非常虔诚、但是却没有任何正确的“闻思”功夫的佛弟子们,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就将“不分别”的教导当作最高指示一样“信受奉行”:
1.对于自己生活和居住着的国土、山河、大地、社会和人群里面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不仅自己“不分别”,还会主动地劝说别人“不要去分别”。
2.对于佛教义学僧众引经据典地指出、辨析、批评的各种相似佛法、错谬义理、附佛外道和新兴邪教,仍然是自己“不分别”,自己还会主动地劝说别人“不要去分别”,甚至有些人还会指责义学僧众的法义辨析行为是“没有佛法真修实证功夫的无益争论与分别”。
3.自己内心里面已经虔诚地相信“不分别”才是佛陀教导的修行原则,于是当自己遇到佛教界和社会上的那些多年以来一直提倡“不分别”的法师、长期主张“不争论”的大师、反复提醒“不思辨”的禅师、特别强调“一切依师”的上师和大力宣扬“白藕青叶红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大居士们,自然会是倍感亲切,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将其视为自己的“明师、良师、偶像、道友和同党。”
但是,有没有人认真反思过:
1.什么才是佛法中的“分别”?
2.什么又是佛法中的“不分别”?
3.佛法中“分别”的是什么?
4.佛法中“不分别”的又是什么?
这四个“小”问题,我在本文中暂不作出详细辨析和直接回答,因为我想请有缘阅读到这篇小文章的读者们,先去咨询和请教自己熟悉与信任的“法师、禅师、大师、上师或大居士”。
反正现在已经是公元2018年的年底了,2019年春节前后有空去看望和拜访自己的授业恩师时,别只顾聊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记得要“请转法轮”、要请自己的恩师传道、授业和解惑、要让自己的恩师作“法布施”。
一、日常生活里面的“不分别”
中文汉语里面:
“分”有“离开、观察、分析、了知”的意思;
“别”有“离去、区别、辨别、判断”的意思。
《中庸》里面记载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请问:「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些古代汉语,是提醒学生和后人们“分别”还是“不分别”呢?
如果说《中庸》里面的教导是所谓的“学院派”的“没有儒家真修实证功夫的无益争论与分别”,那么我们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稍微进行观察,看看自己身边的男女老少,是在时刻不停地“分别”还是“不思辨、不分别”:
1.三岁的正常儿童,能在人群里面认出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这是“不分别”吗?
2.一年级的小学生,知道自己应当走进“男卫生间”或“女卫生间”,
这是“不分别”吗?
3.少年男女已经能够根据大街上的交通信号作出“红灯停、绿灯行”的意识反应判断和身体动作行为,这是“不分别”吗?
4.未婚青年男女,自己内心里面清楚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异性(或同性),以及自己能够选择的异性(或同性),这是“不分别”吗?
5.已婚夫妻,内心清楚知道谁是自己的合法伴侣,谁只能是留在心里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是“不分别”吗?
6.早上起床穿衣服时,没有把袜子穿在手上,没有把内裤套在头上,这是“不分别”吗?
7.每天三餐吃饭时,把米饭面条送进嘴里,却没有将炒菜塞进眼睛里,把热汤灌入耳朵里,这是“不分别”吗?
8.……
既然每个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从早晨醒来就开始“分别”,一天到晚都在“分别”,一生之中都在“分别”,可是为什么学佛之后竟然会认为“不分别”、“不要分别”才是正确的呢?
二、大乘佛法里面的“不分别”
如果说:“明慧法师,您刚才所说的只是“世间法”里面的分别,但是我们大乘佛法里面确实强调“不分别”的修行原则,这您就不清楚了,因为您的专业是早期佛法原始佛教,您毕竟不是太清楚博大精深的大乘佛法!”
那好,请问: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维摩诘经》是不是标准的大乘佛法经典呢?
如果是,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大乘经典的第一品全文和第二品部分:
《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逾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于是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财施一切,
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
已无心意无受行,
而悉摧伏诸外道。
……
稽首住于不共法,
稽首能断众结缚,
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永离生死道。
悉知众生来去相,
……
达诸法相无罣碍,
稽首如空无所依。」
佛言:「宝积!……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7]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求声闻乘三万二千[2]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
根据以上大乘佛经内容,我也提出如下七个问题:
1.佛弟子决心受持三皈依,开始学习佛法(尽形寿以佛为师,不皈依天魔外道;尽形寿以法为师,不皈依外道典籍;尽形寿以僧为师,不皈依外道邪众),这是“分别”还是“不分别”呢?
2.在家居士发心受持五戒、八关戒斋、菩萨戒,决心持守戒律,不再造作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身口意三业恶行,这是“分别”还是“不分别”呢?
3.出家僧众受持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这是“分别”还是“不分别”呢?
4.闻思佛法,在凡夫阶段最重要的一个成就是生起择法觉支,这个择法觉支生起之后,是“有分别”还是“无分别”呢?
5.八正道里面,第一是“正见”,这个正见,是“有分别”还是“无分别”呢?
6.初禅的五种自在里面,第一是“省察自在”,第二是“转向自在”,“省察自在”和“转向自在”是“分别”还是“不分别”呢?
7.阿罗汉圣者们在完成解脱之后,常常会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这是“有分别”还是“无分别”呢?
8.……
是以台湾南华大学黄国清教授说:“佛教的“无分别”本来是圣义谛角度上的,现实中许多信徒却理解为世俗谛角度上的,于是就成了一种阿Q精神的哲理化。佛陀教導由法義的正確分別,經禪觀修習,進到無分別的體證。有人比佛陀還利根,要直接由無分別進到無分別。”
=========
世间邪见知多少
一、算命(测生辰八字)
二、相面(手相)--2018年10月5日
三、看风水(阴阳宅)--2018年10月6日
四、选黄道吉日--2018年10月7日
五、吉祥物--2018年10月8日
六、灵魂不死--2018年10月9日
七、人死如灯灭--2018年10月10日
八、配阴婚--2018年10月11日
九、烧替身--2018年10月12日
十、烧冥币--2018年10月13日
十一、殉葬与陪葬--2018年10月14日
十二、抽签--2018年10月19日
十三、往生被(陀罗尼经被)--2018年10月21日
十四、金光明沙--2018年10月22日
十五、阿难尊者当维那--2018年10月25日
十六、菩萨的智慧比阿罗汉高--2018年10月29日
十七、菩萨的果位高过阿罗汉--2018年10月30日
十八、法无定法--2018年11月16日
十九、不吃盐--2018年11月21日
二十、法是用来修的--2018年11月23日
二十一、燃指供佛--2018年12月2日
二十二、不分别--2018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