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星期三

畅所欲言---2


Wen-Ning He

三、过去的很多佛教寺院都建在深山里面,由于普通人很少过去打扰,环境才显得非常清静,也有利于出家人安心修行。现在很多寺院已经成为旅游场所,每天人来人往热热闹闹,这对修行肯定有影响,我感觉已经很少有真正的高僧出现了。

在早期佛法里面,佛陀对于寺院地址的选择,是有要求的:1.既不能距离都市太近,以避免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喧哗吵闹声音的影响;2.又不可距离都市太远,以方便出家僧众外出托钵和世间人们前来听闻佛法。
但是,佛教经过西域诸国辗转传播到中土之后,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隐逸思想、隐居观念和隐士言行的影响,以及出于避免朝代更替之际发生的战乱所伤害的考虑,佛教寺院才逐渐选址在一些深山里面。同时也有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处在郊外的寺院逐渐被各种建筑群陆续包围起来的事例。
从表面上看,好象只是寺院的地址改变了一下,事实上已经把许多原来的生活方式也给彻底地改变了,其主要影响表现在:
1.每天一次的、简简单单的外出托钵乞食和普通正常饮食,包括鱼、肉、葱、蒜等等,最终变成了自己动手炊煮制作三餐素食,不吃任何一点鱼、肉、葱、蒜等等,甚至有些寺院的出家僧众,不仅要亲自耕种田地、种植水稻、小麦、蔬菜、瓜果等等,而且还美其名曰“农禅并重”;
2.佛教弟子和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的出家僧众以清净的言行示范教化人间,不仅变成了“山高路远、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亲近善知识的重重困难,同时也促成了某些江湖神棍的摇身一变和招摇撞骗;
3.居住在远离都市文明的某些深山寺院里面的佛教出家僧众,如果有幸遇到和依止一位通晓佛法义理的住持方丈或大德高僧,还有可能在今生经过闻思修证而走入解脱法流。但是如果无缘遇到优秀的住持方丈或大德高僧,他们的这一生基本上就彻底毁掉了。因为相对来说,城市里面的生活环境更能有效地推动知识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文献资料的流通和各种优秀人才的出现。
如果认识到这些事实,就会知道今天的佛教界不仅仍然有大善知识和义学高僧,甚至可能从数量上来说,还要比以前的唐宋元明清时期更多。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资讯的传播、文献资料的丰富、佛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和逐渐深入等等,已经促使佛弟子的心胸、眼界、气度、格局和智慧,都在迅速地增长和提升。

四、苏东坡是不是一位佛教徒?

苏东坡作为一位传统文人,毫无疑问他阅读过一些佛教经论,了解一些佛法知识,也接触过一些佛教名人。但是我认为他不是佛教徒,只是一位对佛教有着自己理解的宋朝文职官员而已。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把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苏东坡和佛教界某些禅师们的往来故事或对话内容,就会发现鲁迅先生曾经在小说中描述过的一种“捧杀”绝技,其实早已发生在苏东坡身上。
我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非常类似的例子:◎年◎月,我被安排参加在◎寺院举行的◎次佛教出家僧众培训班学习十天,期间有一门课程邀请◎省民宗委◎位领导主讲宗教政策。这位领导五十多岁的年龄,相貌和善,讲话语气也非常温和,事先也准备了PPT课件。本来他只要把宗教政策讲清楚就可以了,但是由于他是一位非常认真的负责全省宗教工作的主要领导,他不仅亲自视察过很多佛教寺院,接触过许多佛教界的住持方丈大和尚,也阅读过不少佛教类书籍,当然他的佛学知识也受到了很多佛教界的住持方丈大和尚的称赞。
由于听到的称赞太多了,他可能也真以为自己的佛学知识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因此他在PPT课件的后半部分,突然为我们讲起了佛法,而且从PPT页面可以明显看出,他展示的那些佛法知识都是直接从百度上面复制和粘贴过来的。
要知道,这次来参加培训班的出家僧众里面,我认识的佛学院全日制四年本科或三年研究生毕业的几乎占了一半,但是出于礼貌,大家都安静地听他授课。
他看到大家都在安静地聆听,可能真以为自己的佛学知识第N次地被佛教界的出家僧众羡慕了,竟然自信地说:“某和尚说我的佛学知识已经超过很多佛学院的毕业生了。”
我看到大家继续保持沉默,我就直接提问:“您刚才说的三法印里面的无我,这个无我的我,是不是补特伽罗呢?”
他脸色一红,瞬间语塞,后面的讲课声音再也没有先前的满满自信。
苏东坡和佛教界某些禅师之间的对话,其性质也是与此类同:一位大宋王朝的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在公务之余来到某处寺院里面游玩时,自然会受到寺院住持和尚的殷勤接待。如果这位官员不仅记忆力好,平时也确实认真努力地阅读过几部佛经,于是在宾主双方喝茶聊天时好象不经意地吟出几句“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或“溪声无非广长舌”等等,绝大多数的佛教寺院住持和尚都会与其结个善缘,主动称赞一番“大居士佛学见解独到”或“首长您佛法造诣高深”等等。
这时身边的一群随从们,或者赶快挥毫记下这段轶事,或者现场努力用心记住这段对话内容,回去再精心写作润色,写好之后再让家人亲友们传播宣扬首长的佛学功底等等,于是一段历史佳话就出现了。
但是,如果一旦碰到一位不通人情世故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这些官员首长们的佛学知识就会立即灰飞烟灭。
苏东坡如此,白居易如此,南怀瑾的佛学知识也是如此。
虽然他们既不是佛教弟子,也不是佛教修行人,但是他们或是在宦海沉浮之中、或是在江湖生涯之里,都有学习过一些支离破碎的、似是而非的佛教知识。
这些佛教知识,如果只是作为喝茶聊天的谈资、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还是不错的。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