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旧文重发。为方便阅读,现将全文一万六千多字,分为四个独立短篇连续刊出。)
观世音菩萨,现为大乘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座下的第一位上首大菩萨。他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携手辅佐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世界的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国净土,因此也被千千万万的中国大乘佛教四众弟子们尊称为“西方三圣”之一。
在印度佛教历史上,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和崇拜,最早始于公元前一世纪时期。后来随着佛教从西域国家传入,观世音菩萨信仰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和汉族人群中逐渐萌芽、生根、发展和流行。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山,也被中国大乘佛教的四众弟子们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到了公元七世纪中期,观世音菩萨信仰,又从中国传入高丽和日本。
观世音菩萨还是中国大乘佛教界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萨。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历朝历代所出现的各种大乘佛教的画像、绣像、塑像和造像中,也是以观世音菩萨像最为常见。是以中国民间曾经有过“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亲切形容。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汝今具大慈悲,怜愍众生,及天龙八部。】--《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一、名号解释
观世音菩萨,梵文全称: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其中“Avalokite”汉译为“观察、观看、观听”;“śvara”汉译为“有情众生的心念、心声、语言、音声”。
西晋时期,竺法护法师曾经翻译为“光世音菩萨”;南北朝时期,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则翻译为“观世音菩萨”;到了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又翻译为“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完整意思是:“大乘佛法中的一位菩萨,时时以无尽大悲心和广大神通力,观察着世间众生的心念、心声、语言与音声;常常以无量大慈心和甚深大智慧,帮助有情众生迅速地解脱身心烦恼痛苦和觉悟宇宙人生真理。”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中国大乘佛教界,每年有三个节日,专为纪念观世音菩萨:
农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日;
农历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农历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日。
二、造像意义
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西域佛教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汉朝官方使者的邀请下,携带佛典来到东汉首都洛阳,佛教(佛法)正式传入中国。但是,直到隋唐时代,观世音菩萨都是以“须眉大丈夫”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界的所有塑像和造像中。
如《华严经》中,南方善度城中鞞瑟胝罗居士告诉善财童子:【“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言: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繞无量匝已,殷勤瞻仰,辞退而去。】--《华严经•入法界品》,唐•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朱温灭唐--北宋建立)出现的观世音菩萨像,已经开始向中国仕女形象逐渐转变。
北宋时期,大乘佛教界的一些僧人宣称道教中的“慈航真人(慈航道人)”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不久之后,按照中国宋代仕女形象绘画和塑造的“鱼篮观音”、“白衣观音”等,逐渐成为观世音菩萨像的主流。“观世音菩萨是大乘佛教中的一位女菩萨”的观念,也迅速地在中国民间流传开,并被绝大多数人们所接受。
随着时光流逝,随着各种文艺作品的渲染和民间大众的口耳相传,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观世音菩萨原本是一位须眉大丈夫的佛典原型!
但是,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三圣”之一,与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的观世音菩萨,其常见的塑像、画像、绣像和造像等,仍然具足、蕴含和表达出大乘佛教经典里面的重要意义:
(一)头顶宝冠之中,显现出阿弥陀佛像:头部,为世人身体四肢的最尊贵之处,也是不可亵渎、不可轻易触摸之处。
宝冠,寓意佛法之神圣、庄严和珍重。
观世音菩萨把宝冠顶戴在自己的头部之上,寓意为所有修学大乘菩萨道的佛陀弟子们,对于诸佛教导和传承下来的无比珍贵之佛法,皆须用心珍惜、用心珍重和用心守护。
宝冠中显现出阿弥陀佛像,则寓意为:1、佛陀在三界之内和六道之中的所有一切众生里面,为最上无比之尊贵。所谓“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2、直接证明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弟子,直接师从阿弥陀佛听闻、思惟、修学实践佛法,并且已经达到“等觉菩萨”的接近圆满成佛之境界。
3、寓意观世音菩萨在修学大乘菩萨道的过程中,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初发心菩萨开始,一直到完成等觉菩萨的修学、进入“一生补处位”时,自始自终都是不忘师恩、永怀师恩和知恩报恩。
(二)全身白衣:直接表明观世音菩萨的身份,是来自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根据唐朝三藏法师不空翻译的《菩提心论》记载,“大日如来”为了更广泛地教化众生,于是将其自身所具备的五种智慧,分别变化为五个方向的五位佛陀,来协助自己开展普渡众生的工作。这五位佛陀分别是:
1、东方--妙喜世界“阿閦佛”,其身青色,代表“大圆镜智”。
2、南方—具德世界“宝生佛”,其身赤色,代表“平等性智”。
3、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其身白色,代表“妙观察智”。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之中,也已经蕴含和具足了阿弥陀佛的“妙观察智”。
4、北方—胜业世界“不空成就佛”,其身黑色,代表“成所作智”。
5、中央--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其身黄色,代表“法界体性智”。
(三)左手持净水瓶、右手持杨柳枝:净水瓶,寓意众生的清净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
瓶中净水(甘露水),寓意佛法的般若智慧,能够蠲除众生内心里面无始劫来所熏习和积累的“贪、瞋、痴、慢、疑、邪见”等诸多尘垢,所谓“三障既尽,水清月现;尘垢既除,三德必圆。”意思就是:1、观智现前,(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皆空,烦恼障尽。
2、犹如净水可以清洗掉身体上的尘土和污垢一样,般若智慧能够清除众生在无始生死之中所造作的累世恶业和多生重罪,即业障尽。
3、重报轻受、后报今受,随缘消业,不堕恶道,即报障尽。
杨柳枝,寓意佛法的般若智慧,在红尘世间里、在日常生活中的善巧方便和灵活运用。
(四)千手千眼:“眼”代表觉察力和判断力。
“手”寓意行动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
“千”,并不是具体的“一百、一千、一万”等计算数字,而是比喻无限多、无量多的意思。
“千手千眼”即寓意着观世音菩萨有着无穷无尽和无量无边的“闻声救苦”的智慧、慈悲、方法和能力。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
(五)龙女和善财童子,陪伴在观世音菩萨两侧:大乘佛教寺院中,站立在观世音菩萨左边的少女,名叫“龙女”,她是海中娑竭罗龙王的女儿。文殊师利菩萨应邀在龙宫中宣讲佛法时,年仅八岁的龙女,当下觉悟和直接契入佛法甚深义理,随即在“法华会上”示现成佛。
中国佛教界把龙女像安放在观世音菩萨像的左侧,寓意和代表了大乘佛法里,专为“上上根机、大心利智众生”所宣说的“一超直入、刹那契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踊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有证。」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踊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以偈赞曰:“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娑竭罗龙王八岁的女儿,在听闻佛法之后迅速成就佛果的事例,不仅证明了在修学佛法的菩提道路上,女子和男子具有平等无二的智慧潜能,同时也为人世间所有的女性修行者,带来了巨大的鼓励和无限的信心。
将八岁成佛的龙女像,安放在观世音菩萨像的左边,其实就是在提醒和鼓励人世间所有的女性修行者,应当拥有自信与勇气,去追求佛法的最高成就!决不能因为任何托辞或外界评议,就对自己修学佛法的能力,产生怀疑、丧失勇气和退失信心!更不可以“女身多累、业障深重”等似是而非的理由,放弃深入经藏的教理学习和四禅八定的修行努力!
善财童子,则是历经了“百城烟水”的长途跋涉和长期参学,在连续拜访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之后,才圆满证得大乘佛法中的最高果位。中国佛教界把善财童子像安放在观世音菩萨像的右侧,寓意和代表着大乘佛法中,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的“渐修法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往昔诸佛曾所止住教化众生大塔庙处,亦是世尊于往昔时修菩萨行能舍无量难舍之处;……时,文殊师利与其眷属到此处已,即于其处说普照法界修多罗,百万亿那由他修多罗以为眷属。……时,福城人闻文殊师利童子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无量大众从其城出,来诣其所。……复有五百童子,所谓:善财童子、善行童子、……如是等五百童子,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顶礼其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来集,……复于是时,观察善财以何因缘而有其名?知此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于其藏上,地自开裂,生七宝芽,所谓: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码碯。善财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肢分端正具足;其七大藏,纵广高下各满七肘,从地涌出,光明照耀。复于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宝器,种种诸物自然盈满。……如是等五百宝器,自然出现。又雨众宝及诸财物,一切库藏悉令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又知此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信解广大,常乐亲近诸善知识,身、语、意业皆无过失,净菩萨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其心清净犹如虚空,回向菩提无所障碍。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观察善财童子已,安慰开谕,而为演说一切佛法。……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为善财童子及诸大众说此法已,殷勤劝谕,增长势力,令其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忆念过去善根;作是事已,即于其处,复为众生随宜说法,然后而去。
尔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所闻佛如是种种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文殊师利而说颂曰:……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善财白言:「唯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德云比丘当为汝说。」
尔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头顶礼足,繞无数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
辞退南行,向胜乐国,登妙峰山,于其山上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观察求覓,渴仰欲见德云比丘。经于七日,见彼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见已往诣,顶礼其足,右繞三匝,于前而住,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行?乃至应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我闻圣者善能诱诲,唯愿垂慈,为我宣说:云何菩萨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能请问诸菩萨行。如是之事,难中之难。……
渐次游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周遍推求解脱长者。既得见已,五体投地,起立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证一切佛平等故……为欲持一切佛法故,为欲解一切佛法故……我闻圣者善能诱诲诸菩萨众,能以方便阐明所得,示其道路……唯愿圣者为我宣说: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随所修习,疾得清净,疾得明了!」
……渐次游行,至三眼国,于城邑聚落、村邻市肆、川原山谷、一切诸处,周遍求覓善见比丘。
……渐次游行,至海住城,处处寻觅此优婆夷。时,彼众人咸告之言:「善男子!此优婆夷在此城中所住宅内。」善财闻已,即诣其门,合掌而立。
……渐次游行,或至人间城邑、聚落,或经旷野、岩谷、险难,无有疲懈,未曾休息。然后乃至妙光大城,而问人言:「妙光大城在于何所?」……
……尔时,善财童子于不动优婆夷所得闻法已,专心忆念所有教诲,皆悉信受,思惟观察。渐渐游行,经历国邑,至都萨罗城,于日没时入彼城中,廛店、邻里、四衢道侧,处处寻觅遍行外道。
……渐次游行,至险难国宝庄严城,处处寻觅婆须蜜多女。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至善度城,诣居士宅,顶礼其足,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妙意华门城,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顶礼其足,右繞毕已,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尔时,善财童子依弥勒菩萨摩诃萨教,渐次而行,经由一百一十余城已,到普门国苏摩那城,住其门所,思惟文殊师利,随顺观察,周旋求覓,希欲奉觐。
是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着,于少功德便以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
……当是之时,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刹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法轮等、辩才等、言辞等、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华严经•入法界品》,唐•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
从《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善财童子所代表的大乘佛法中“渐修法门”的特点是:
1、依师教导、如理思维;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时间漫长、无法速成;
4、覆盖面广、受学者众。
“渐修法门”的顺序则是:
1、亲近三宝、听闻正法;
2、访善知识、请求指导;
3、分别法义、实践努力;
4、修行证果、圆满菩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