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ing He
明慧法师您好,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就是我的皈依师父经常告诉我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今生要想修行成功必须首选念佛法门,要求我每天至少要念三千声以上佛号,长期坚持下来还要养成生活习惯之后才能有效果。所以我想请法师您开示一下念经念咒念佛的功德,最好能介绍详细的方法,弟子在此衷心感谢。
-----------------
近现代汉传佛教界确实是有一些出家僧众和在家弟子们,以自己的毕生精力提倡持名念佛法门和宣扬“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等似是而非的所谓修行理念。例如:民国时期苏州灵岩山寺的净土宗祖师印光法师、当代北京邮电学院的教师黄念祖居士等人。
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一位佛教界的出家僧人,还是一位红尘中的居士弟子,只要他不知道、不清楚佛典中对于“念(sati, smṛti)”的定义和释义,那么他所提倡或宣扬的念经、念咒、念佛等等修行法门和修行理念,其实都是一厢情愿地臆想和盲修瞎练地实践。
依据佛教经论,任何人要想真正开始佛法中的修行实践,首先就要破除自己头脑中和心灵里面的错误知见,并能顺利生起、增长和坚固正确的清净知见,否则纯粹就是在盲修瞎练和浪费生命时间。
在您提到的三种修行方法(念经、念咒、念佛)之中,全部都已经涉及到对于佛教里面的“念(sati, smṛti)”的定义、释义和理解。因此不仅是您自己,其实也包括所有的修学念经、念咒和念佛法门的出家或在家佛教弟子,首先就应当清晰地知道什么是“念(sati, smṛti)”?
现在,我们不妨暂时抛开古往今来的汉传佛教界里面的各路大师、法师、和尚、高僧或大德居士们的个人意见或观点,一起来仔细阅读佛教经典和论著里面定义与阐释的“念(sati, smṛti)”。
一、经典和论著中的“念”
1.《杂阿含》第711经:「久时所作,久时所说,能随忆念,当于尔时,习念觉支。」
2.《杂阿含》第733经:「摄心系念不忘,彼当尔时,念觉分方便修习。」
3.《杂阿含》第803经:「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断。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远离五盖烦恼,……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息长、息短。」
4.《杂阿含》第807经:「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
5.《杂阿含》第810经:「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已……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
6.《杂阿含》第1028经:「云何为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
7.《中阿含•城喻经》:「圣弟子,常行于念,成就正念,久所曾习,久所曾闻,恒忆不忘,是谓圣弟子,得念守门大将,除恶不善,修诸善法也。」
8.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9.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10.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11.唐·般剌密帝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12.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13.《般舟三昧經》:「云何行。心一等念十方諸佛悉現在前。……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
14.《杂阿毗昙心论》卷8:「念者忆念,于安那般那审谛系念心不虚妄,修习彼念故说修。」
15.《俱舍论》卷23:「数,谓系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放舍身心,唯念忆持入出息。」
16.《次第禅门》:「一师教系心数出息…」
17.《瑜伽师地论》卷27:「复于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诸蕴…」
18.《法蕴论•觉支品》:「诸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总名为念。」
19.《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10:「于境明记,不忘失因,说名为念。」
20.《清净道论•说蕴品》:「依此而忆念故,或他自己忆念故,或只是忆念故为念。它以不漂荡为相;以不忘失为用;以守护、境之现前为现起,以坚固之想或身念处为近因。当知念能坚持“所缘”如同门柱,能护眼根等如同守卫。」
二、辞典和生活中的“念”
在汉语佛学辞典中,“念”也是属于动词,并有三类含义:
1.记住、记起、想起、记忆、系念、忆念、不忘失;
2.纪念、怀念、缅怀、思念;
3.专心、专注、观察、觉知。
1.记住、记起、想起、记忆、系念、忆念、不忘失;
2.纪念、怀念、缅怀、思念;
3.专心、专注、观察、觉知。
在汉传佛教界,虽然把念经、念咒和念佛作为一种重要的、主要的、方便的、流行也非常广泛的修行方法,但是日常生活中的佛教出家僧众和在家居士弟子们却经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可思议”的实践形式。以当代汉传佛教界最流行的“念佛”法门为例,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
1.出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
2.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
3.金刚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
4.一边敲打着法器制造出声音,一边随着声音的节奏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
5.以高低音调、长短音调、不同音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例如著名的“五会念佛”等等。
6.以念珠计数、黄豆粒计数、画圈标点计数、金属计数器计数等方式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
7.以各种礼拜的方式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
8.规定每一天必须念多少遍、规定时间内必须念满多少万遍“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圣号,例如庐山东林寺最近十多年提倡的“十万遍佛号精进念佛”等等。
三、必须警惕和躲开的“念”
知道了佛教经典、论著和辞典里面对于“念”的定义与阐释,看到了佛教界出家僧众和在家居士对于“念经、念咒、念佛”所作出的各种各样地理解、发挥和实践,那么自己应当如何分辨、抉择和信受奉行呢?
我的个人意见如下:
(一)念咒
1.佛教三藏经典里面出现过的任何一种咒语,能不念,就不要去念;能不学,就不要去学。
2.如果自己有兴趣,可以选择佛教咒语的起源、内容、作用、影响,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二)念经
1.念经不是像复读机一样地反复读诵,而是要如理思惟、分辨记忆经文里面的佛法义理。
2.念经是非常个人化的佛法闻思学习,并不需要、也不适合、甚至还要刻意避开很多人聚集在一起随着所谓的法器的敲打声音节奏进行的“大众阅藏”式的集体朗读(这不是念经,而是纯粹的宗教迷信活动)。
3.念经应当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面进行,就像在大学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里面阅读一样,就像学习一本教材或一本书籍一样。
(三)念佛
1.念佛是用心忆念、专心系念佛陀名号里面的无量功德。
2.念佛不是把任何一位佛陀的名字,像复读机一样重复很多遍,这样的念佛纯粹是神教迷信活动,并不是释迦牟尼佛陀教导的佛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