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作为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著名的知识文化人士,从小也是用心读诵学习过传统的四书五经,可是为什么却在自己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不惜违背“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先生“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竟然用十年之光阴,陆续写下这部《阅微草堂笔记》呢?
对于这个问题,《阅微草堂笔记》里面记载的纪晓岚自述,以及纪晓岚朋友和亲属的评论文字,基本上已经给出正确地回答。
1.《阅微草堂笔记》第一卷的开篇之作中,纪晓岚自述其写作用意是:
「昼长无事,追录见闻,忆及即书,都无体例。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阅微草堂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0页。
2.全书最后一卷的结束之处,纪晓岚又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惟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劝惩之旨,不颠倒是非如《碧云騢》,不怀挟恩怨如《周秦行记》,不描摹才子佳人如《会真记》,不绘画横陈如《秘辛》,冀不见摈于君子云尔。」--《阅微草堂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731-1732页。
3.著书劝化世人的用意,友人苏杏村早已看出:
「后苏杏村闻之,曰:“晓岚以三生论因果,惕以未来。”」--《阅微草堂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568页。
4.友人郑开禧为书稿完成之后所写的序言中,直接给予称赞:
「今观公所著笔记,词意忠厚,体例谨严,而大旨悉归劝惩,殆所谓是非不谬于圣人者与!虽小说,犹正史也。」--《阅微草堂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6页。
5.门下弟子盛时彦也在全书最后定稿之时,亲自写下序言申明老师的用意:
「时彦尝谓先生诸书,虽托诸小说,而义存劝戒,无一非典型之言,此天下之所知也。……因先生之言,以读先生之书,如叠矩重规,毫厘不失,灼然与才子之笔,分路而扬鑣。自喜区区私议,尚得窥先生涯涘也。因附记于末,以告世之读先生书者。乾隆癸丑十一月(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门人盛时彦谨跋。」--《阅微草堂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475-1476页。
6.家侄纪肇先也表达了“神道设教可以弥补圣贤教育之不足”的观点:
「族侄肇先言:有书生读书僧寺,遇放焰口。见其威仪整肃,指挥号令,若可驱役鬼神。喟然曰:“冥司之敬彼教,乃过于儒。”灯影朦胧间,一叟在旁语曰:“经纶宇宙,惟赖圣贤,彼仙佛特以神道补所不及耳。”」--《阅微草堂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715页。
事实上,中国历代王朝统治下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由于缺少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由于谋生养家的艰辛劳苦,由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由于相对匮乏的物质生活资源,由于落后的造纸技术、印刷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限制,从而导致了既没有时间、财富,也没有机缘、环境,更没有优秀的专业师资和丰富的藏书文献,可以学习系统的伦理道德和专业知识。
这样的封闭、愚昧状态,只要得到大众的默认并且长期不变地持续下去,那么最多经过两三代人的时间,不仅会直接导致许多人们的思考能力急速退化,最终只能思索一些浅显的善恶因果报应道理、鬼神赐福降祸事例,甚至会慢慢造成整个社会人群远离文明文化、走向集体愚昧、社会普遍腐败堕落。
我在自己的不惑之年,才注意到中国历史上长期出现过的一些非常可怕的现象:
1.唐宋时期,许多有知识的文化人,只要做官有钱了,就立即开始宴游应酬,“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轻狂得意;突然被罢官流放了,立刻就是一副“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可怜虫模样。读书人一生的光阴,除了读书、做官、娱乐、应酬这几件大事之外,好象并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真正的发明创造和优秀思想。
当然也有一些留下了文化作品,例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等。
2.明朝时期,一些朝庭官员和文化名人,不仅是青楼的常客,而且玩乐的方式和方法,已经是今天的变态级别。
我曾经看到一幅图画,几个大明官员文人,围观一位十岁的小女孩(倡人)跳舞。
3.到了纪晓岚生活的清朝乾隆皇帝时期,整个中国社会如同欧洲的中世纪一样没有任何生机。
在社会大环境没有任何希望能够发生改变、在读书人的志向已经呈现出“科举、做官”的普遍认同下,中国社会只能越来越迅速地走向封闭、无知、愚昧和堕落的方向。
为了减慢这个民族集体走向堕落的步伐,中国历代都有一些读书人,注意到这个事实之后,选择和运用所谓“神道设教”的方法,对广大的社会底层民众进行基本的伦理道德教化。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也没有其它的办法。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读书人,他们从四书五经里面、从《二十四史》里面、从传统文献典籍里面,不仅学不到有效的方法,他们甚至都不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理论专家、某一种技术的优秀行家。
举例来说:纪晓岚晚年著作《阅微草堂笔记》里面所收录的因果报应故事,如果从佛法义理标准来观察,几乎全部都是“相似佛法”和“民间信仰”的内容。
---See
you tom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