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教法师一个问题,您怎么看三生石的轮回故事呢?就是唐朝李源和圆泽之间的。
----------
个人认为:唐朝李源和圆泽之间发生的所谓“三生石”故事,如果依据佛法义理进行辨析,不过是某些不懂佛法的人们,杜撰出来的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而已。
这个涉及佛教义理的民间传说故事,虽然美丽、温馨和感人,但却不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同时也直接违背了佛学基础知识。
一、“三生石”故事“百度百科”版本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人袁郊《甘泽谣·圆观》,僧人的名字叫圆观,而非园泽。亦见于《西湖梦寻·三生石》和清初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三生石迹》。宋朝文学家苏东坡的《僧圆泽传》流传最广,也题刻于西湖三生石上。
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
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
(二)《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圆观〉~3089~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
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唯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
……行次南洎,维舟山下。见妇女数人,鞗达锦铛,负瓮而汲。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
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
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
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公相见」原作「相见公」,据明抄本改。)之期也。」
李公遂悔此行,为之一恸。遂召妇人,告以方书。其妇人喜跃还家,顷之,亲族毕至。以枯鱼酒献于水滨,李公往为授朱字,圆观具汤沐,新其衣装。
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
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
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询间观家,方知已有理命。
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
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
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
却问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
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
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
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后三年,李公拜谏仪大夫,二年亡。」
网址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E7%94%9F%E7%9F%B3/21642?fr=aladdin
登录时间:2018年9月26日7:22am
登录时间:2018年9月26日7:31am
二、“三生石”故事违背佛法义理之处
“三生石”故事的创作者,在杜撰这个美丽感人的民间故事之时,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文中出现的“受孕、住胎、入胎、出生”内容,已经直接违背了佛法基础知识。
「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
从上面二段文字中得知,僧人圆观和李源结伴出行之后,在“南浦”遇到这位汲水妇人之时,此妇人已经怀孕三年时间了。
现根据佛教常识,辨析如下:
1.人类的生命,属于六道轮回之中的“人道”众生,并以“胎、卵、湿、化”四种出生方式里面的“胎生”,经过“入胎(受孕)、住胎”而出生。
2.根据佛法“十二因缘”理论,人道众生之出生(出现)顺序是:识--(入胎)--名色--(受孕)--六入--(发育),决不会出现“识”还没有入胎,女子(母亲)就已经受孕、怀孕的现象。
3.唐朝三藏法师玄奘,曾作《八识规矩颂》,其中就有:
「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来先”,先来,最先到来,最早进入。
这证明大乘佛法理论,明确肯定“识”在生命流转过程之中“来先”和“去后”。
知道了佛法基础知识,再来阅读三生石故事之中出现的:
「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
「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
这纯粹是没有学习过“十二因缘”理论和“八识规矩颂”著作的民间人士,凭着自己有限的知识和似是而非的“相似佛法”理论,杜撰编造出来的一个民间故事。
有故事的杜撰编造者,就有故事的热心传播者:
如果我说宋朝文学家苏东坡,一生所接触的佛法都是“相似佛法”,您会惊讶吗?
如果我说宋朝文化名人苏轼,直到临终之前都不知道佛陀为人间众生留下的清净解脱道路,您会相信吗?
还是相信三生石的美丽传说吧,都流传这么多年了,都已经习惯成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