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2008年2月2日,徐州市佛教协会办公室主任霍钦瑞老师让我为《徐州佛教》杂志写一些介绍南传佛教的文章,遂在读书期间成文九篇。
泰国僧人的早课
明慧(Wen-Ning He)
一、晨曦中的托钵僧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三个主要南传佛教国家之一的泰国,其独特的热带景观、淳朴的民族风俗和无处不在的上座部佛教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旅游观光和亲身感受,甚至有些人最终选择了在泰国长期居住。
对许多游客来说,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涌入他们眼中的第一个佛国的清晨,最新颖独特和与众不同的“风景”,就是那些平静安详地沿着道路两侧依次托钵乞食的上座部佛教中的比丘僧人。如果乘坐公交车或小嘟嘟车穿行在清晨的曼谷,几乎是在每一条街道和每一个路口都可以看到斜挂钵袋、安静乞食的佛子。他们或单人只身、赤足行走在路上;或三、五、十人结伴、默默穿行在早市上的忙碌人群中;或数十人排成整齐的队列,坦然接受路边信众的食物布施,然后用巴利语为人们念颂出佛陀时代留传下来的经文,祝愿布施者有智慧、有力量和六时之中如意吉祥。
初到泰国读书时,每天看到这些在晨曦中赤足托钵、安静乞食的比丘僧众,从住所前面的小径上轻轻地走过时,我常常停下准备早饭的忙碌,或是伫立在窗口或是走出小屋,怀着尊敬的心情目送他们远去,直至消失在视野之中。有时内心被这种平静庄严的托钵气氛所感动,我就穿上随身携带的黄色海青,跟随在比丘队列的最后,默默无语地走上一段路程,尝试着用心去体会佛陀与历代贤圣僧众托钵时的内心感受和修道历程。
后来大家慢慢熟悉了,我就在没有课程的日子里,跟随泰国籍帕侬比丘学习和实践托钵生活。从这时起,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看似平常简易至极的每日外出托钵乞食,其实是一种非常严谨的动态内观禅修行。
二、佛陀家族的传统
南北传佛教的历史上,都有记载着释迦牟尼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带着弟子们回到自己的故乡迦毗罗卫国看望父亲净饭王时,曾经发生过的一件让这位老国王认为是丢人现眼,从而感到非常难堪的事情。
佛陀见过父亲净饭王、释迦族中诸位大臣、长者、以及曾经的妻子耶输陀罗王妃和儿子罗睺罗之后,就回到了城外的住处。第二天清早,佛陀与众弟子一起披上袈裟、拿着瓦钵、赤足步行到国都城中沿街次第乞食时,有人将此情况报告给了净饭王。
老国王听闻到自己过去的儿子悉达多太子、现在的佛陀,正在都城的大街上托钵乞食的消息后,羞愧难抑,于是立即带领着一群随从冲到大街上,将佛陀拦住后大声说:“佛陀,你是否忘记了你是出身于尊贵的释迦族?我已经吩咐过宫庭护卫,欢迎你与你的弟子每天都可以来到皇宫里面接受供养,从而得以方便地享用世间各种美食。但是看看现在,曾经是尊贵的王子的你,现在却行走在大街上象个乞丐一样地向人们乞求食物,这是一件多么丢人现眼的事情呀!请你立刻停止这样的行为,否则,你不仅是让你的父亲为此感到非常地难堪和无比地尴尬,你的这种行为也是在侮辱我们释迦族的祖先!”
望着因震惊和羞愧而语气严厉的父亲,佛陀平静地回答说:“大王,我现在奉行的这种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正是在遵守和实践我的祖先所制定和留传下来的家族传统!”
净饭王顿时感到困惑不解,直接反问佛陀说:“据我所知,在我们家族的历代祖先里面,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在大街上托钵乞食的人呀?我这一生,也没有听说过释迦族中有谁曾经制定过什么规矩要求后代子孙必须选择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呀?”
面对心存疑惑的父亲和站立在老国王身后的众多随从们,佛陀再次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告诉净饭王:“大王,现在我所奉行和实践着的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来自释迦族的祖先,而是来自佛陀的家族传统。过去世的佛陀,在世间教化众生时,选择和奉行的生活方式是托钵乞食;现在世的佛陀,在世间教化众生时,选择和奉行的生活方式还是托钵乞食;未来世的佛陀,将来在世间教化众生时,选择和奉行的生活方式依然还是这样的托钵乞食。这是佛陀的家族里面累世不变的、一脉相承下来的传统,已经从不可计算出具体数字的过去世传承到现在,并且会自然而然地从现在传承到同样不可以计算出具体数字的未来世。因此,请大王尊重、理解和护持这一来自佛陀家族的清净传统!”
听完佛陀在大街上的当众解答,净饭王的满腹疑惑瞬间消失,宿世功德善根萌发,当即承诺自己将尽形寿尊重、理解和护持佛陀家族的清净传统。然后立刻率领众随从避让在一边,恭敬地礼请佛陀和众弟子们,继续进行清晨的托钵乞食、这一源自佛陀家族的神圣清净传统。
三、动静相兼的禅修
佛陀在世时,自己终其一生以身作则,示范、鼓励和带领出家弟子们赤足托钵乞食。从此这种出现在古印度热带地区的一种宗教修行者的生活方式,就被佛教僧团正式接受和赋予了各种详细要求,并且绵绵不断地传承到现在。
今天泰国的佛教僧团中,一般分为二种常见的托钵乞食类型:第一种是道场中所有共住的比丘和沙弥(除老、病和寺院里面的当天的值日者之外)都出来托钵,然后回到寺院里面平均分配食物和大众集体用餐;第二种是把道场中的全部共住比丘和沙弥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外出托钵十天或半个月时间,同时负责其它小组成员的饮食供给。这种类型的好处是能够照顾到一些比丘在禅修和学习上的具体需要,给他们创造出一个短期的、没有任何琐事分心干扰的勇猛精进的用功环境。根据佛教历史的记载,释迦牟尼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教化憍陈如、跋提梨迦、摩诃捺等五位比丘时,就是采用第二种托钵乞食的方式,从而帮助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证得佛教出家沙门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果。
泰国比丘僧团每天的托钵乞食生活,也并不是要把道场附近的全部街市道路都去走上一遍,而是有着固定的托钵时间和乞食路线。同时考虑到热带地区上午九点之后的阳光、天气和温度,实在是过于炎热,赤足几乎不能在都市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上走个几分钟,因此泰国僧众大多只是在清晨时间赤足外出托钵一次,所得食物足够早、午二餐的用量。临近中午时段,就很少有佛教比丘们在大街上托钵乞食了。
也可以说,在热带国家里的都市城镇中,实践托钵乞食的第一要求,就是要能够早早地起床,凌晨四点必须起来。在大殿里开始十分钟的巴利文念诵和二十分钟的慈心禅修之后,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内稍事整理,大家就陆续来到大殿把昨天清洗好并整齐倒扣在一侧的不锈钢钵装入各自的土黄色钵袋(一种有着长带子的布袋,可以斜挂在身上),然后按照出家受戒时间的先后排成一列,大约在五点钟时平静安祥地走出寺院,走向附近的街道。这与中国大陆汉传佛教界里面举行一些法会活动时,纯粹是按照参加活动的出家人的身材高矮来排列看上去所谓“整齐一致”的队伍的做法,相差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前者是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奉行着尊重“长老比丘”和“上座比丘”的传统,而后者纯粹是为了在表演过程中能够拍摄出来所谓的好看的照片。
晨曦渐露下的街道路边,早已站立着准备好各种食物、饮料等待着布施供养托钵僧人的男女老少。当比丘们平静安祥地走过来时,信众有的取出食勺把盆里的米饭和菜肴分盛到一只只钵里;有的把水果、饮料、糕点等恭敬地摆放在钵盖上等待比丘们收下;或者事先就将食物分装在小塑料袋里直接交给比丘们用手拎着。此时的托钵队伍,面朝信众安静肃立,平等接受所有食物,既不能拒绝信众的布施,也不能按照个人的饮食喜好有选择地接受食物,更不能表现出对任何一种食物的喜好和嫌弃。等布施供养完毕,领队的长老比丘会带领大家背诵一段巴利文经句为信众们祝福,然后继续前行走完清晨的托钵路线全程。二、三个小时之后,比丘们回到寺院,把今天托钵所得的食物分类盛放在已经准备好的各个大盆子里面。接着在大长老带领下背诵经文为信众和施主们再次祝福之后,比丘们才开始拿出自己的饭碗和盘子取用当日的早餐。这里需要注意地是南传佛教界的出家僧众们并不是(或者说极少有人)直接用钵吃饭,他们只是用钵到外面把信众供养的各种食物装运回来,回来寺院里面之后还是用自己的碗盘、勺子、叉子等用餐。
帕侬比丘用二天时间为我详细讲解了托钵乞食的各种要求和详细规定,如装钵、挂钵、护钵、开钵、覆钵、收钵等事项,并带我外出托钵乞食一段日期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上座部佛教中比丘僧众每天实践的赤足托钵乞食,这看上去极其普通平易、似乎人人都能实行的生活方式里面,其实是有大学问、大修行贯穿在整个过程之中。
举例来说,普通人眼中的佛教比丘们,托钵乞食时把钵袋斜挂在身前左侧(泰国交通法律规定车辆和行人全部靠左边行走,与中国的靠右行走恰恰相反),左手向内护着钵袋,右手护着钵袋的挂绳使之不摇动,目视前方二米的地面,沿着某条主干道排成一列、默默无语地缓慢地走着,看上去不过是一种平凡无奇的日常活动。其实这时候比丘的注意力,是在静静地观察自己的脚底与大地表面的持续接触、提起、前伸、落下等摩擦;是在专注地观察身体姿势和重心不断地移动变化;以及心念的生起、延续和消失等系列变化。这实际上已经是把四念住的禅修方法和修行者的日常活动,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动静相兼的内观禅修行。
四、正命生活的清净
释迦牟尼佛陀在世间展开教化事业的一生,主要就是以这种清净的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带领弟子们从一个村庄或部落,走到另外一个村庄和部落;从一个城市或国家,步行到另外一个城市和国家,随缘任运地指导人们明了四圣谛的真理和奉行八正道的生活。即使在今天,从早期佛教僧团的特点来观察思考,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也是那个时代的僧团所能采取的最好地选择,这一事实根本无须运用过多的理论观点与历史资料来加以解释和考证。
如果没有真正学习过托钵乞食的全部要求,仅仅从外象上来观察这种已经成为佛教代表性标志的生活方式,人们大多会认为托钵乞食只是以维持修道者个人生命的健康延续为目的,是一种佛教里面的出家比丘们所过的传统而又古老的生活方式等等。尽管这一类的观点没有全面和完整地阐释出托钵乞食生活的内涵,但是也堪称正确。因为这种生活方式的直接好处,就是有利于修行者本人减少每天准备饮食的时间,从而可以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专心修道。
试想如果一位出家比丘必须到市场上采购每天需要的米面油盐、各种蔬菜水果等物品,回来后还要亲自动手清洗、切割、炊煮煎炒、加工制作,餐后还得洗刷锅灶餐具,以及考虑食物原料的储存保鲜等事情,这肯定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是选择了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则把采购、准备和制作食物的各种程序,以及储存、保鲜等环节,完全给省略掉,从而使每天的饮食彻底简单化,这无疑可以节省下许多时间学习佛法和用功修道。
佛教比丘僧众的托钵乞食生活,还有更重要的四个内涵是普通外界人士所容易忽略掉的:
1,赤足托钵乞食的全部过程,四念处禅观贯穿在始终。行者长期用心于此,可以开发出深层次的内观禅定。是以在早期佛教僧团中,把赤足托钵乞食视为修道实践的开始。
2,有助于修行者本人发觉、观照和调治内心深处的各种傲慢、自大和贪婪。经过一段时间的托钵乞食训练后,行者逐渐能够警惕到心念的生起、变化和消灭。
3,有益于修行者本人培养出内心里对众生的慈心、对师长的信心、和对佛法修学的勇猛精进心。因为比丘每天在接受信众的布施供养时,能够感受到作为佛子,自己的一言一行凝聚了信众的期望,从而提醒自己应当努力修学佛法,和有责任、有义务去教导信众在世间学习实践佛法。
4,有利于世人种植福田和积累功德。佛教比丘僧众通过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与广大信众每天都有接触,从而将佛法的菩提种子播植在足迹所至的土地上。世人每天接触到清净庄严的僧人,听闻到至善圆满的佛陀教法,如能依教奉行,就可以为自己的今生和来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环境。
因此可以说,泰国佛教比丘们每天赤足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和整个过程,就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道场中僧团共住大众的早晨必修功课。遵守和实践着佛陀所示范过的、来自佛陀家族的神圣传统,就是一种如法如律的正命清净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