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邪见知多少
一、算命(测生辰八字)
二、相面(手相)--2018年10月5日
三、看风水(阴阳宅)--2018年10月6日
四、选黄道吉日--2018年10月7日
五、吉祥物--2018年10月8日
六、灵魂不死--2018年10月9日
七、人死如灯灭
相信自己有一个“不死、不亡、不灭、不朽、不变、永恒和常在”灵魂存在着,并且这个“灵魂”可以从前世来到今生、从今生延续到后世,这是佛法中所批评过的“常见”。
“常见”这一思想观念,如果不能迅速粉碎和尽快清除,那么今生纵然是努力学习佛法、积极广作善事,甚至是已经皈依三宝、受持五戒,自己也不能:
1.生起择法觉支(得法眼净);
2.断除三种结缚(向须陀洹果);
3.走入清净法流(证得沙门初果)。
但是不可否认,信奉“常见”的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纵然是今生不能证得初果,也不失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位本份、善良、有爱心的普通好人。
在佛法中,对于世间普通人来说,最可怕的其实是“断见”:
1.否认前生后世(前前无始、后后无终);
2.否认生死轮回(犹如流水、相续不断);
3.否认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4.否认涅槃解脱(无苦集灭道、无沙门四果);
5.否认人类的心灵世界和生命状态,具有堕落和提升的任何可能。
佛教认为“断见”的思想观念,不仅流行在世间,而且对自己和社会大众所产生的危害程度,要远远超过“常见”百千万倍。
举例来说:
三十多年前,我读小学的时候,曾经在语文课上学习过一首南宋著名文人陆游先生晚年写下的小诗(据说是临终前的遗嘱):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时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示儿》小诗背诵下来,可是自己并不知道这首诗的内容里面,除了表现出陆游先生渴望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心愿之外,竟然还有佛法严厉批判过的“断见”渗透在其中。
三十多年后,当我能够准确地辨析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常见、断见、边见、邪见、见禁取见和戒禁取见”等思想观念时,内心里面还是难忘陆游先生的这首《示儿》小诗。
因为在此诗中,陆游先生完美地表现出某些中国传统文人们,虽然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自己却浑然不知的混乱不堪的逻辑思维水平:
1.既然自己已经知道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人死之后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成空了,那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地要求儿孙们,在“王师北定中原日”收复失地之时,千万不要忘记通知我,一定不要忘记告诉我,“家祭无忘告乃翁”呢?
2.都已经是“人死如灯灭”了;都已经没有来生、没有后世了;都已经“尘归尘、土归土”,人生大梦结束了;都已经是“前尘往事成云烟”、“像雾像雨又像风”了;请问陆游老先生,您认为还有“家祭”的必要吗?
3.即使陆老夫人、陆大小姐和陆二少爷没有忘记您的遗嘱,如约在“王师北定中原日”举办“家祭”,但是按照您的“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思想观念,您又如何才能看到、听到和知道呢?
从陆游先生临终前的绝笔《示儿》小诗之中,我能感受到“断见”和“常见”的思想观念(尽管两者混乱地交织在一起)在南宋王朝时期的影响力和危害性。因为优秀的读书人和著名的文化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文章著作,不仅标志着一个社会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知识文化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许多读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普通人信奉“断见”和“常见”,虽然能够直接伤害自己,但是对于他人和社会大众的伤害范围,仍然是非常有限。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历史上的那些相信“断见”和“常见”的帝王将相们,他们能够制造的伤害到他人和社会大众的范围与程度,很多时候都是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想像。
举例来说:
南宋之后的元明清三朝的帝王们,之所以表现出“后后总是胜于前前、后一位比前一位更残忍、更阴险、更歹毒、更流氓、更弱智和更混蛋”的诸多原因之中,“常见”和“断见”的思想观念综合集中于一身,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帝王们随心所欲地选择“常见”,相信自己的灵魂“不死、不亡、不灭、不朽、不变、永恒和常在”,于是生前(还没有死呢)就开始大造地下宫殿、并且按照人间生活中自己享用的一切标准,储备自己死后的生活所需,甚至不惜命令活人(嫔妃、宫女)陪葬。
帝王们随心所欲地选择“断见”,相信生命只有这一次,因此必须要好好享受人间的所有欲乐,于是可以离散天下之子女、可以搜刮天下之财富,以供我一人之所好;可以三十年不出皇宫、不问政事;可以杀人无数,只为我一人之权力不失去。
今天在中国民间社会里面仍然流行着的一些涉及到“断见”和“常见”的思想观念,诸如:
1.人死如灯灭;
2.死了、死了,一死就了、一了百了;
3.人死之后,什么都没有;
4.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5.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
6.身体会死亡,但是灵魂不死、不灭、不变、不朽、永恒、常在。
以上这些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着的错误的思想观念,佛教出家弟子至少要负99%的主要责任,因为自己出家学佛之后,经过一番努力,书法写得好,成为一位书僧;绘画画得好,成为一位画僧;乐器玩得好,成为一位琴僧;诗歌写得好,成为一位诗僧;拳脚耍得好,成为一位武僧;慈善事业做得好,成为一位名僧;可是唯独就没有把佛法闻思好、修证好、讲解好和弘扬好,偏偏没有成为一位义学高僧!
中国历代读书人和文化人,也无法完全推卸掉属于自己的1%的责任,因为自己身为读书人、文化人,甚至有些还具有官员的身份,可是自己对佛法的了解只是养生健身、咒语密法、祈福保佑、诗词唱和、游山玩水和谈玄说妙。
内因(出家僧众不务正业)和外缘(文人官员附庸风雅)结合在一起,长期辗转互动的结果,就是:
1.佛法在人间的教化功能,逐渐丧失(山中无老虎);
2.“断见”和“常见”等思想观念,逐渐在世间流行(猴子称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