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9日星期二

大愿地藏王菩萨—造像意义


大愿地藏王菩萨
一、名号解释--2018826
二、造像意义

中国大乘佛教寺院里,地藏菩萨的造像,通常是剃除须发的庄严比丘相(有时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福田衣、左手托着一颗宝珠、右手握著一支锡杖、身边左右两侧分别站立着一位青年僧人和一位老年长者、脚边伏着一只身躯硕大的狮子状长毛狗。其造像寓意,略释如下:
(一)庄严比丘身相:大乘佛教中,只有年满二十岁、已经纳受全部“具足戒”的出家男子,才能称为“比丘”。比丘是梵语Bhiksu之音译,汉译为“乞士”,即“上从诸佛求学佛法,以长养法身慧命;下从世人乞讨饮食,以滋养身体生命。”任何一位世间男子成为佛教比丘之后,其原来的生活状态也随之发生改变,简单来说就是︰遵守佛制戒律、住于清净之处、远离世俗烦恼、心无畏惧、少欲知足、专心用功修道、以期证得沙门四果。
地藏菩萨在人间教化众生时,常常示现为大乘佛教四众弟子里面的出家比丘形象。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地藏真大士,具杜多功德,现声闻色相……勇猛名地藏,现出家威仪……】--《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地藏菩萨在大乘佛法中,常常示现清净庄严的比丘身相,其寓意是:
1、清净庄严的佛教出家比丘,位居“佛法僧”三宝之一,具有住持佛法、传承佛法、弘扬佛法的责任、使命和义务。世间众生若能亲近、恭敬、供养佛教出家比丘,则有机会接触佛法、闻思佛法、走入清净法流、证得沙门圣果。
2、清净庄严的佛教出家比丘,象征着出离烦恼束缚、保持身心清净、内心少欲知足、意念慈悲安祥。世间众生若能接受佛教出家比丘的教导,则有机缘契入般若法海、灭除无明烦恼、出离三界生死、止息六道轮回。
3、世间若有清净庄严的佛教出家比丘,则必然有清净解脱的佛法流传在人间。如果世间已经没有了清净庄严的佛教出家比丘,则寓意着佛教正法已经隐没不显,人间众生已经没有机会和方法,能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成功地出离和止息三界六道之中的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二)头戴五佛冠:根据唐朝三藏法师不空翻译的《菩提心论》记载,“大日如来”为了更广泛地教化众生,于是将其自身所具备的五种智慧,分别变化为五个方向的五位佛陀,来协助自己开展普渡众生的工作。这五位佛陀分别是:
1.东方--妙喜世界“阿閦佛”,其身青色,代表“大圆镜智”;
2.南方—具德世界“宝生佛”,其身赤色,代表“平等性智”;
3.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其身白色,代表“妙观察智”;
4.北方—胜业世界“不空成就佛”,其身黑色,代表“成所作智”;
5.中央--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其身黄色,代表“法界体性智”。
大乘佛教寺院里的地藏菩萨造像,头上戴着“五佛冠”,寓意为:
1.自己在大乘佛法漫长地闻思修证过程中,已经圆满证得诸佛如来所共有的五种殊胜智慧。
2.提醒现在世和未来世中所有决心修学大乘佛法的众生,生起般若智慧(自利)和运用般若智慧(利他),才是闻思修证大乘佛法的第一要点与核心要义。

(三)身披袈裟(福田衣):“袈裟”一词,来自梵语Kasāka之音译,意为“慈悲服、离尘服、无垢服、解脱服、无上衣、福田衣”等。
在中国大乘佛教界,袈裟是出家大德高僧之法服(任何一位佛教在家弟子、在任何场合,都不可披著袈裟福田衣),素为四众弟子所敬重。

【复次智光比丘。出家菩萨,于所着衣,不应贪着。若细若粗,随其所得。但于施者,为生福田,勿嫌粗恶。不得为衣,广说法要。起诸方便,与贪相应。……随其所得,不嫌粗恶。但怀惭愧,以充法衣。得十胜利。
一者,能复其身,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
二者,远离寒热,及以蚊虻,恶兽毒虫。安隐修道
三者,亦现沙门,出家相貌。见者欢喜,远离邪心
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宝幢之相。尊重敬礼,得生梵天。
五者,着袈裟时,生宝塔想。能灭众罪,生诸福德。
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坏色。离五欲想,不生贪爱。
七者,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作良田故。
八者,身着袈裟,罪业消除。十善业道,念念增长。
九者,袈裟犹如良田。能善增长菩萨道故。
十者,袈裟犹如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故。
智光当知。以是因缘。三世诸佛,缘觉声闻。清净出家,身着袈裟。三圣同坐,解脱宝床。执智慧剑,破烦恼魔。共入一味,诸涅盘界。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智光比丘应善听,大福田衣十胜利。
世间衣服增欲染,如来法服不如是。
法服能遮世羞耻,惭愧圆满生福田。
远离寒暑及毒虫,道心坚固得究竟。
示现出家离贪欲,断除五见正修持。
瞻礼袈裟宝幢想,恭敬生于梵王福。
佛子披衣生塔想,生福灭罪感人天。
肃容致敬真沙门,所为不染诸尘俗
诸佛称赞为良田,利乐群生此为最。
袈裟神力不思议,能令修植菩提行。
道芽增长如春苗,菩提妙果类秋实。
坚固金刚真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
我今略赞十胜利,历劫广说无有边。
若有龙身披一缕,得脱金翅鸟王食
若人渡海持此衣,不怖龙鱼诸鬼难。
雷电霹雳天之怒,披袈裟者无恐畏。
白衣若能亲捧持,一切恶鬼无能近。
若能发心求出家,厌离世间修佛道。
十方魔宫皆振动,是人速证法王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

犹如世间良田土地,只要应时播下种子,即可出生庄稼、收获五谷蔬果。佛教袈裟的制作,也是先把布匹截割成许多小片,然后再用棉线缝缀而成,看上去如同一块一块的田地,寓意着佛教出家比丘僧众,身披袈裟如法修行,可作众生种植善根、培育慈心、增长福慧之“福田”,是故袈裟又名“福田衣”。
地藏菩萨示现佛教出家比丘形像,身披袈裟福田衣,即是时时提醒着沉溺在红尘五欲之乡、纵情享乐之中的芸芸众生:茫茫苦海中,三宝为灯塔;生死轮回中,三宝为渡船;六道人天中,三宝为皈依;世间善法中,三宝为福田。若能发心皈依三宝,才有生起智慧、走向吉祥、走向福乐、走向解脱的机会和可能。
特别注意事项:
1.皈依三宝,只能向佛教出家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请求证授三皈。
2.皈依三宝,不能向任何一位在家佛弟子(清信男、清信女、优婆塞、优婆夷、八关斋戒行者、著名居士)请求证授三皈。
3.任何一位在家佛弟子,只能为有缘众生讲解佛法、教授佛法,但是不能为任何人证授三皈。
4.已经礼请在家人证授三皈的无知男子和愚痴女人,如果决心在今生走入清净法流,必须向出家佛弟子发露忏悔,然后重新礼请出家佛弟子为自己证授三皈。

(四)左手托着一颗宝珠:地藏菩萨手中的宝珠,梵文称之为चिन्तामणिCintāmaṇi,音译为“金塔玛尼”或“金塔摩尼”,汉译为“满足所愿、满足希求、圆满如意”等。
此摩尼珠,能够实现六道众生内心之中的所有愿望,是故又名“如意宝珠”。

【譬如如意摩尼宝,随有所求皆满足。少福众生不能见,非是宝王有分别。】--《华严经·第五十卷·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

此宝珠名如意,无有定色,清彻微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现。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所欲,尽能与之。--《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地藏菩萨左手托着一颗“如意宝珠”,其寓意为:
1.六道轮回中的所有众生,无论是居住在天上、人间,还是生活在饿鬼界内或地狱道中,其“佛性”依然是“人人本具”,其“清净自性”仍然是“个个不缺”,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尘不垢、出尘不净、无生无灭、不来不去。”只要众生能够“识心达本”和“明心见性”,即可出离烦恼困境、解脱轮回痛苦、转烦恼为菩提、变火坑为莲池、化地狱为净土。
2、恭敬、念诵、思惟地藏菩萨的大愿,学习、实践、修行地藏菩萨的法门,可以迅速圆满行者心中的各种愿望。

【佛言。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略说少分。如是大士(地藏菩萨)。成就无量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伽摩胜三摩地。善能悟入如来境界。已得最胜无生法忍。于诸佛法已得自在。……以要言之。此善男子(地藏菩萨)。于一一日每晨朝时。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诸定。从定起已,遍于十方诸佛国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应,利益安乐。此善男子(地藏菩萨)。已于无量无数大劫。五浊恶时,无佛世界,成熟有情。】--《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天女当知。如如意珠具足众德。能雨种种上妙珍宝施诸众生。此善男子亦复如是。能雨种种觉支珍宝施诸众生。】--《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地藏法门之中,亦有“摩尼宝珠”的详细修法,行者具备基础闻思功夫之后,即可开始修学。此一修法,具有收摄身心、平静心神、驱除恐惧、抵御寒冷、不受梦魇、不做恶梦、不惧鬼神、不畏恶咒、吉祥如意、心愿顺遂的显著效果。

(五)右手握著一支锡杖:锡杖,梵文khakkara,为大乘佛教出家比丘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之一,其用途如下:
1.托钵乞食时,摇动锡杖发出响声,提醒施主,应时布施供养。
2.野外行走时,抖动锡杖发出声音,以驱逐野兽毒虫,避免伤害到自身。
3.年老、体弱、患病比丘行走时,手持锡杖犹如拐杖,可支撑身体。
4.比丘持之,彰显圣智,名为“智杖”;行功德本,又名“德杖”。
锡杖的形状和寓意,略释如下:
1.垂直三层
1)远三途:火途地狱、血途畜生、刀途饿鬼。
2)习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3)离三灾:自然界水灾、火灾、风灾;众生界衰老、疾病、死亡。
4)化三毒:贪欲、瞋恨、愚痴。
5)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6)皈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7)净三业:身业、口业、意业。
8)证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2.周边四股
1)断四种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2)思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灭苦之道圣谛。
3)习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4)住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5)忆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6)得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3.三层、四股,成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4.挂环十二:寓意佛教之根本理论“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六)青年僧人和老年长者:公元719年,24岁的佛教比丘、原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公元696—794年),渡海西来、到达唐朝,住在安徽九华山,刻苦修行75年,直到99岁圆寂。其真身肉体,逾千年而不腐,保存至今。是以金乔觉本人,遂被中国大乘佛教四众弟子们,视为大愿地藏王菩萨的化身。
当时有九华山本地乡绅闵公,乐善好施,捐出土地、建立寺院,礼请金乔觉担任住持。闵公之子,随后不久,亦跟随金乔觉出家修行,法号道明。
后人为纪念此殊胜因缘,遂为闵公、道明二人造像,分别供奉在地藏菩萨像的左右两侧。

(七)脚边伏着一只狮子状长毛狗:金乔觉渡海西来,到达唐朝时,曾带着一条名叫“谛听”的长毛狮子狗随行。后人为地藏菩萨造像时,遂将此狗作为能够分辨出人间、天上、六道众生的过去、现在所作种种善恶诸业的灵兽,或作为地藏菩萨之座骑,或安放在地藏菩萨脚边。

择其善者而用之

  昨天晚上,平法师写给我一段非常精彩和务实的个人观点。征得其本人同意之后,我分段转载如下: 「分辨禅宗传承历史的真真假假,其实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因为禅法本来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你不能用物理世界之中的事实存在与否,来观察寓意世界里面的人事传承和师徒对话,这是风马牛不相及...